刘屯村:从沙压庄稼民断粮,到瓜果飘香赴远洋

2021-07-27 19:09:2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对72岁的刘乐来说,如今的刘屯村简直“好得没边”。

“以前是‘大风一刮白茫茫,沙压庄稼民断粮;吃糠咽菜难果腹,家家住着茅草房’;现在‘果树一片绿汪汪,亩产强过十亩粮;洒扫庭除奔小康,家家户户小洋房’。”冠县清水镇刘屯村村民刘乐用两段顺口溜对比村庄今昔巨变。

村民刘乐(左一)介绍当年治沙情况。

冠县清水镇刘屯村位于县城东北17.5公里的黄河故道内。东与甘官屯镇邓官屯村为邻,西与西汪村、卢行村相连,南与前东汪村接壤,北与后东汪村毗连。全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及多种蔬菜。其沙质土地特别适宜栽种果树,所产梨、苹果甘甜酥脆,所产“冠县鸭梨”全国闻名。

然而60年前,刘屯村却是沙岗遍地,沟壑纵横,寸草难生。

“当时村民把沙子一点点挖出来,然后填上好土,接着种上树,就这样一连干了18年。”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刘灵德说。老一辈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兰盈带领大家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坚持治沙18年,先后平掉了15个大沙岗、100多个“骆驼腰”,填平了36条大沟,使333公顷沙荒地成了林网交错的高产田,全村林木覆盖率超过49%。

刘灵德介绍刘屯村林果发展情况。

“现在我们村是沙丘变良田,林木变果园。”刘灵德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沙地被治理妥当后,刘屯村就开始发展果树种植,“果树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致富。”短短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4000亩果树成了刘屯人的摇钱树。

得益于60年前的风沙治理,刘屯村人用18年的辛劳从风沙里夺回了333公顷良田。得益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刘屯村人以对绿色农业的坚守,让果树成了“绿色银行”。

“淹梨旱枣,今年梨果大丰收。”村民刘梦德家有200多棵梨树,按照行市计算,每棵梨树保守收入1000元,今年他家收入最低也有20万元。而村民杨书珍家里不仅种着四五亩果树,每年能卖十来万块钱,她还趁农闲时到村里的梨果包装加工厂上班,每天也有上百元的收入,可谓种地、顾家、挣钱“三不误”。

年轻村民在村内的包装加工车间上班。

“我们的梨无农残、无药残,外观没有瑕疵。今年行情不错,我仓储冷库里的货已经搬空了。”从事果品经营30多年的村民刘泉德,对刘屯村梨的品质很有信心,“一方面,冠县果农普遍应用套袋技术;另一方面,刘屯村坚持施用农家肥。”

“没有一个坏梨能‘走’出冠县。”刘灵德说。一个个梨果从被摘下到进入运输环节,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不达标的果品是不允许出售的。

刘屯村准备运往青岛港的梨。

作为梨果特色产业村,刘屯村的水果产业兴旺,离不开种植基地、仓储、包装、运输和销售这条产业链,尤其是销售环节,刘屯村人根本不愁。

“我们的梨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外国。”刘灵德说。现在刘屯村的“东源牌”梨已经直通青岛港,外销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过,刘屯村的梨能卖到国外,还得感谢一个年轻人。

刘屯村的梨果等产品。

当村里多数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拼时,刘屯村村民刘栋田却毅然返乡创业,选择做个“新农民”。

6年前,28岁的刘栋田从房地产公司辞职返乡,创办冠县东源农产品有限公司主做梨果销售服务。

“我们老家有六十多年的种梨历史,过去种出来的梨,都是等着客户来收购,现在我们打造了从产地到客户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创业初期,刘栋田将市场定位到海外,第一笔来自马来西亚的订单就要走了40多吨“东源梨”,近期来自“一带一路”多个国家的订单应接不暇。

目前,冠县东源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3座冷库,可储存2000吨梨,年出口鲜梨300多条货柜,7000余吨,创汇500多万美元。公司的鲜梨出口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聊城市为数不多的鲜果出口企业。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许永飞 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