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寻振兴路,宜居中开致富门!王老村发展民宿端起生态饭碗
2021-04-30 10:36:5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4月23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 “全国文明村”……已拥有多项殊荣的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再次榜上有名。
▲王老村的荣誉称号有很多。
王老村,这个曾经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寂寥村庄,何以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刷新人们对它的认知,令人心向往之?
4月24日一大早,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专程前往,一探究竟。
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洞藏“姜山”美如画
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办事处驻地趋车向西北,一路爬坡而行。路旁松柏婆娑,山风中伴着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车行大约十多分钟后,路边的山体突然现出一个齐整的大缺口,一个别致的仿古村碑矗立在路旁。王老村到了。
进村的路很奇特,劈山而建,为防山体滑坡,整齐地砌着石墙。奇怪的是,两旁的山墙上,每隔一段便会开一个小门。
▲王老村的进村路劈山而建,路两旁的山墙上开着不少门洞,那是村里用来存姜的姜窖。
“那是王老村的姜窖。”同行的雪野街道办事员刘雪婷笑着说。
王老村人口不多,只有579口,却有山场4000亩、耕地426亩。考虑到本村劳力少、分田到户难免会出现林田撂荒失管,联产承包到户时,王老村“两委”经过慎重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走集体化经营的道路,所有山林资源、耕地资源均保持村集体所有。
▲王老村是全国文明村,村里有一条街道,专门介绍王老村村史。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是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王老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华介绍,王老村共有板栗1746亩,每年种植大姜300多亩。 林场、耕地集体化,让村里的农作物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变得简单起来。怎么种、怎么销,村集体都会替承包经营户考虑到。
现如今,王老村的瓜果、蔬菜已成为品牌,价格是市场上普通瓜果的两倍。
“为了把生姜卖个好价钱,大家伙儿发挥聪明才智,在花岗岩山体上开凿了200多个洞穴。这些洞穴四季恒温,用来存姜,特别好。现在,我们王老村的‘洞藏姜山’已打出了名气,不但姜好,存姜的姜窖也成了景观。”正在姜窖出姜的村民张永贵说。
生态宜居、产业兴村
发展民宿搞旅游
谈着有趣儿的事儿,路好像一下子变短了。说话间,已下了坡。不远处,一片灰瓦白墙的徽式别墅十分引人注目。
“那是我们村的连片住宅区,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水电齐全,一楼自己住,二三楼搞民宿,住过的人都说好。”张建华自豪地说,“一共99栋,请专门的设计院设计的,几十年也不会落后。”
2009年,王老村借力山东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住上了2-3层的联排别墅。原本,村里也想和其他地方一样,盖几座五六层的居民楼。可村民们都说,那样的话农具没有地方放,太不方便了。
▲这样的联排别墅进出很方便,农用车停至门前,村民随时可以上山下地。
在王老村村“两委”心中,村民的利益啥时都会放在第一位,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依法依规办理。经过多次商议、分析利弊、开会讨论、举手表决,最终王老村决定不建楼房建别墅。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对的。除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小别墅更利于发展民宿搞旅游。”说起从自己手里经办的事儿,已经退下来的王老村老党支部书记魏振龙十分感慨。
过去王老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虽然村内山水资源丰富,但乡亲们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苦日子。
“全村205户,就有111户是建档立册的贫困户,当时,我们心里可真着急。”说起头戴省级贫困村帽子的那段日子,张建华很感慨。
▲别墅外花开正艳,小区环境优美。
乡村振兴不但要求生态宜居,还要保证生活富裕。
别墅群建起后,王老村“两委”瞅准了旅游兴村的致富路。请来专家作规划,紧锣密鼓修整道路、开发景点,2014年,村党支部带头成立起了王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当年便发展社员39户。
借力发展乡村游,2015年,王老村喜摘贫困帽,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近两万元。
▲王老村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就在别墅区边,村民办起事儿来很方便。
“搞培训、定价格,我们的民宿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客人住着很放心。”村民张维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搞民宿的同时,他还开起了一家炒鸡店。“现在,光农家乐食宿这一块儿,我家一年能收4万多元,再加上2亩多生姜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建华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年,村里和鲁商集团签下了共同发展协议。将旧村老屋交由鲁商集团重新设计,打造高端民宿、景观公园。项目完工后,鲁商集团负责管理运营,既能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又能增加集体收入。“现在,村里搞民宿做旅游接待的农户已有58家,合作项目完工后,将会带动更多的人端起这碗生态饭。”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小村走出9个博士
不知不觉,已是午饭时间。王老村沿河步行街旁的十多所老年房中不时飘来饭菜的香气。
在兴产业、促增收的同时,王老村“两委”没有忽视乡风文明的培育,没有放松良好家风的树立,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王老村“两委”没有忘记村里需要照顾的老年人。2012年,村里在最漂亮的地段建起了13所带着小院的老年房。
▲王老村为老人们建的带着小院的老年房。
▲村民魏振花大娘正在自己的小院里剥花生。
轻轻推开一户小院的院门,76岁的魏振花大娘正在院中剥着花生。
“我这小院水电齐全,有厨房,有厕所。平常我一个人住,自己做着吃,挺方便。闲着没事儿了,就到院外小河边坐坐,和邻居老姊妹们拉拉呱。” 魏振华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别看我们村子不大,出的人才可不少。”张建华自豪地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村里已考出了56个本科生、10个研究生,9个博士生。村民们不比吃穿比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王老,成为社会栋梁。“为了解决在外学习、工作的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正在兴建一处四层带电梯的养老公寓,让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吃免住。争取明年下半年就能投入使用。”
▲王老村处处美如画。
步行街头,写着“洞藏姜山”“山泉王老”的红灯笼随风飘舞。“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一块块荣誉牌匾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不远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正在兴建,工人们忙碌地安装着游览车充电设施。
王老村,这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小山村正像一辆蓄电满满的绿色快车,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