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引进自动化设备,他的对联一年卖出1000吨

2021-02-10 09:14:3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丰富的对联产品形成了文化产业。

越临近过年,王刚越忙。他要赶在小年之前,把自己公司生产的千余吨春联发往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通过他们卖给千家万户,让喜迎新春的大红春联尽早贴到老百姓的大门上。

王刚展示刚印出的春联。

今年33岁的王刚是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人。8年前,王刚返乡创办了现代化的楹联生产企业,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销售额达到了2千多万元。“2020年线上订单旺季能有1万多单,全年卖出1000多吨,大概有六七百万幅对联吧。”王刚说,每年从3月份开机生产,10月月份后进入销售旺季,一直能卖到年底。

村民正在印刷厂包装春联,打工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

东李村是一个红纸对联专业产销村。临近小年,走在东李村的大街上,只见沿街商铺门口,挂满了红彤彤的春联,鲜艳的红纸和亮闪闪的金字,构成了一道红火喜庆的风景线。“从明末清初,东李村的红纸对联就因颜色鲜亮、不掉色而闻名,有‘中国对联之乡’和‘江北红纸第一村’之称,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产业基地’,建起了‘中国春联创作中心’和‘中国春联博物馆’。”

夏庄镇党委委员周展介绍,据统计,全国每五张对联就有近三张来自这里。东李家村全村200户,其中100多户印刷对联,所产对联远销全国各地,年产销量达到7000余吨、数千万幅。

现代化的机器取代了传统对联的手工制作。

“我家也一直做对联,我小时候就记得太爷爷手写对联,一天最多写一二十幅,后来爷爷做手工刷对联和年画,再到父亲建起了对联厂,对联制作已成了我家的传承。但那时工艺简单,红纸黑字,没啥花样,销售也都是靠赶集。”王刚说,前几年,村里做对联几乎全是手工印制,不仅效率慢,油漆味也较大,经常弄的满身油污,一天最多只能印制2000张,产品又单一,难以再有大的发展。

对联展示样板。

2012年王刚大学毕业后,对家乡的传统手艺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青岛上了一年班,他最终决定还是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改造升级家乡的对联产业,把对联做成一个有创意的文化产业。

王刚核对春联礼品包里的产品。

回村后,王刚成立了高密上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陆续引进大型切纸机、印刷机,新建了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年生产对联一下子从五十万副提高到六七百万副,成为目前国内生产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对联加工企业。“相比于传统手工和小机器印刷,新上的这些自动化大型设备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并可随时利用其他工艺,增加产品种类。”王刚说,2021年企业还要扩大产能,在济南、青岛、义乌等地设立货仓,加强电商平台销售力度,估计今年线上销售旺季时每天能卖到5万单。

“仅有产量还不行,还要做出对联的文化内涵才能长远发展。因为对联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包含了诗词歌赋书法等,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王刚认为,过去对联用词多年不变,无法跟上时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单调的字体,也失去了对联的书法艺术性。为此,王刚通过对接中国楹联学会,改进了对联的格律,结合现代元素,使对联的内容也越来越有韵味,越来越贴近新时代的主题。

王刚说,工艺升级换代还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对联从过去的红纸黑字变为烫金、植绒、撒金粉等上百种工艺,提升了对联的生产门坎。印刷原料也从过去单一的大红纸,变为万年红、铜版纸、玻璃卡纸、绒布等各类适合印刷的纸张。“同时,还设计了多种造型,除对联外,还有窗画、福字、挂钱、礼盒等多种产品,丰富了产品线。”王刚说,像乔迁、新婚喜联每天都能网销1000多单。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带有平安、和谐等寓意的春联出货量也特别大,线上销售额能占30%以上。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石鹏志 通讯员 王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