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栽培常见的几种异常现象和预防措施

2019-07-09 16:35:5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一、菌丝徒长

症状:在发菌阶段,料面形成大批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为菌丝徒长景象。菌丝徒长后,不能及时转入生殖生长,现蕾推延,成菇少,产量低。

原因:菌丝徒长起因多见于通气不良的情况,料床内温度高、湿度大、二氧化碳浓度高,刺激了菌丝徒长。

预防措施:料面覆盖塑料膜,通常2-3天后依据菌丝生长情况,白天应按期揭膜,以恰当通气和降温、降湿,促使草菇菌丝往料内生长。

二、菌种现蕾

症状:这是草菇接种2-3天后,裸露料面的菌种上涌现白色菇蕾的现象。

原因:菌种现蕾起因一般为菇棚光线过强,菌种受光刺激,使一部分菌丝扭结,过早形成菇蕾;有时菌种菌龄过长,也容易在菌种上过早产生菇蕾。

预防措施:选用菌龄适宜的菌种;接种后菌种上覆盖一薄层培养料,不使其外露;棚上覆盖草帘,使棚内光线偏暗,有利于菌丝萌发和吃料。

三、脐状菇

症状:草菇在子实体形成进程中,外包膜顶部涌现整齐的圆形缺口,形似肚脐状。此现象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

原因:脐状菇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预防措施:草菇子实体形成期间,呼吸量增大,需氧量增高,管理上应按期进行通风,维持空气新鲜,即可有效地避免脐状菇的发生。

四、子实体长出白毛

症状:在已分化的草菇子实体周围表面上长出一丛白色浓密的绒毛状菌丝,影响子实体生长成熟,重者引起子实体萎缩死亡。

原因:主要是通风不良缺氧所致,多见于料面覆盖的塑料薄膜没有定期揭开进行通气。

预防措施: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应立即揭去薄膜,加强通风换气,绒毛菌丝可自行消退,子实体仍然继续生长。

五、幼菇枯萎

症状:幼菇因条件不适宜而停止生长发生枯萎死亡,

原因:1、气温骤降。多见于初夏和早秋气温多变季节,寒潮的侵袭气温骤然降至20度以下,使刚形成的幼菇生长突然停止,发生枯萎死亡;2、床温下降。由于菇蕾形成过晚或生长第二潮菇时,床温降至30度以下,不适合幼菇生长,造成幼菇死亡;3、中断营养。如采菇时松动幼菇,引起菌丝断离,或害虫啃伤菇体组织,中断菇体营养来源。

预防措施:注意天气气温变化,保持床温在30℃以上;采菇时动作要轻,防止松动附近幼菇;注意预防害虫。

(杨德峰 朱治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