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村的改革与开放
2018-12-27 16:23:13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濯村之美令人惊羡,濯村之变令人振奋。
濯村坐落于莱阳市南二十公里处,北倚凤山,南濒五龙河,是莱阳市第一大行政村,共1636户、5000余人。濯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穷”村,如今是花木环抱、风光旖旎的乡村振兴典型村、标杆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30余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7年,濯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8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2万元。
(濯村的黎明)
曾经的养鸡专业村
种下了10万株樱花树
23年前,濯村的小伙难娶,姑娘难嫁。
1996年以前,濯村是养鸡专业村,全村80%的村民都养鸡,“晴天鸡粪遍地,雨天污水横流”。1993年,从董格庄村嫁入濯村的宫月香,婚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竟是一双雨鞋。“结婚那天下着雨,村口遍地都是水和鸡粪,我恨不得扭头回去。”宫月香说,她套着雨鞋捏着鼻子才蹚了进来。蹚进濯村的两三年里,宫月香穿坏了两三双雨鞋。
1996年,35岁的高云建回村当领头人。此后,村庄从环境到收入都有巨大提升,宫月香一家自然成为其中受益者。如今,46岁的宫月香和丈夫住在村里集中盖的两层小别墅里,做空姐的女儿刚嫁出门,乖巧的小泰迪狗给两人解了不少闷。宫月香也闲不住,打小喜欢花的她,进了村里一家搞花卉的企业打工,每月能挣两千多元零花钱。
宫月香隔壁的邻居是62岁的盖忠臣老两口,也住在160多平方米的两层别墅。老盖如今在村里的“泰康食品”上班,一月到手两三千元工资,再加上周末给村里抄抄水表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不错。在濯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领到300—500元不等的养老生活补助,村民人手一本价值500元的“粮油证”,凭此证可以到村里的粮油站领取等额粮油。
这样的好日子,23年前盖忠臣不敢想。老盖是村里养鸡的老把式,1997年村里拆鸡棚搞绿化建设时,他想不通。“养鸡赚钱致富,凭啥不让养!”连续几个晚上,他都和一帮村民蹲在高云建家不走,想要说说理。当时,谈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并没有多少村民能理解。如今的老盖早明白过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年,他还花了30多万元在村里为当兵的儿子买了套别墅。“孩子回来不用出去找工作,村里大小企业有几十家,环境还那么好,年轻人挣得也多。”
邓晓枫是濯村“泰瑞花卉”的“老板娘”,也是宫月香的老板和朋友。邓晓枫是台湾人,已在这里生活了17年。17年前,邓晓枫的老公——台商王秋林决定在濯村投资建厂。当时,濯村还很脏,邓晓枫接受不了这里的厕所。“当时的厕所没有门,苍蝇到处飞,不知道在哪里下脚。”邓晓枫觉得这里卫生条件太差,没法生活。
然而,随着村内近10万株樱花树等绿化苗木逐年长粗,以及盖忠臣等养鸡户的退出,濯村的绿化蓝图也慢慢绘就。濯村村貌生态的质变,不仅让王秋林夫妇一住就是17年,还让另一位台商王世昌把老母亲接到濯村养老。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巨变源自改革
23年来,濯村的巨变源自改革。
濯村的改革首先是人的改革。“没有高云建书记,就没有濯村的今天。”濯村74岁的老党员宫廷武说,这是所有村民的心里话。1996年的濯村还是个薄弱村,村班子散乱无章,历史遗留问题多,没人愿意管。姜疃镇党委认识到,濯村由乱到治,必须先从“主心骨”抓起,从“带头人”抓起。于是,在企业年收入数十万元的高云建,临危受命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要改变,思想先得解放。上任伊始,高云建便狠抓村班子思想建设。他曾对村“两委”成员讲:“村党员干部就是‘服务员’,为村民服务是天职,再难也要顶上去。”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凡事干在先、冲在前。公正为民的思想逐渐在班子成员心里扎了根。
“以前靠种地为生、以污染换发展的路子肯定行不通。”高云建脑子活,眼光远,他觉得村庄要长远发展必须下好环境整治“先手棋”。于是,他与“两委”成员制定出“定规划、搞硬化、种樱花、做绿化”的发展蓝图,下决心把濯村打造成生态田园、美丽花园、幸福乐园。
知易行难,面对不合规划的民房和养殖场,拆迁及补偿成了大难题。“当年没有启动资金,要知道没有补偿几乎不可能做通工作。”村委委员宫新永说,当时,高云建带领全村115名党员干部主动集资、捐助,先后筹集资金近80万元,用于拆迁补偿。
虽然有了补偿款,但拆迁重建工作还是不好做。因为堵家讨说法的村民络绎不绝,高云建甚至连续几晚不敢回家睡觉。然而,坎终究要迈过去,高云建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硬着头皮挨家逐户做工作。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情愿,到最终全部签约,一年多时间,前后共拆迁468户,占全村的1/4。此后,濯村先后投入5800万元,拓宽取直村路18.5公里,硬化路面20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十一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同时,20余公里的地下排污管网投入运营,生活垃圾实现了统一收集清运,水电气暖讯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20多年来,濯村每年要栽上1万棵以上的树,现在全村已有各种绿化苗木60余万株,仅樱花树就达10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樱花小镇”。村里有近50人的林木管护队,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9%。
不仅如此,濯村还对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土地流转,激活农村资源,探索“土生金”文章。经研究,濯村“两委”班子决定,引导承包土地的农民与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签订长期土地租赁合同,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统一集约经营,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对外开放之路。
为走好第一步,濯村决定拿效益不好的1500亩老梨园做试点,1997年引进新加坡客商整体租赁开发。当年,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50万元,300名务工村民增收160多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试点的成功让濯村百姓看到了农业规模经营的美好前景。第二年,仅一天时间,所有村民都签了合同,把像“宝贝”一样的口粮地全部交给村里整体招商管理。目前,濯村8300亩土地全部流转,共引进美国、新加坡等6家外资企业,总投资10.76亿元,兴建起大梨、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村集体每年创收600多万元,1300余名村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年增加工资性收入4000多万元,综合经济效益是过去的十几倍。
打造“两个环境”,
濯村如四月樱花
23年来,濯村的成就得益于开放。
土地集体流转,既给濯村带来了原始的产业积累,也带来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敞开怀抱、对外开放,成了濯村化解问题的诀窍。
当然,对外开放、引凤筑巢,需要有好的“土壤”环境。经过多年建设,现在的濯村,街道宽阔整洁,路灯挺拔明亮,房前屋后花草环绕,村内村外、大街小巷尽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春夏的濯村美如画境。
(村民们在樱花大道休闲)
不仅生态环境,在打造营商环境上,濯村也下了大力气。为留住企业,濯村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供暖送气、改厨改厕;另一方面,出台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村风。“连这里的小孩都知道偷摘了村里的柿子会被罚款;骗了外村人需要赔礼道歉并双倍赔偿。”姜疃镇镇长王振聪说,近10年来濯村未发生过打架斗殴、聚众赌博、邻里纠纷等事件。现在,每逢果熟季节,除了自然掉落的,濯村街边树上的柿子和石榴一颗不少,游客看了都啧啧称赞。
台商王秋林有一年春节返乡,忘了把濯村的家门锁上。一个月后他回到濯村,发现家中没少一件东西。直到今天,他们家还保持着夏天不锁门的习惯。“来濯村投资若是被偷了一块砖,我们赔十万元。”如今,只要有客商来村考察,高云建都会底气十足地抛出这句话。
生态及营商环境的优势让濯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如今,濯村在巩固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把发展重心调整到二三产业上来,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70万平方米的莱阳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引进了泰康食品、新龙海调理食品等16家企业,涉及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等8个行业领域,吸纳劳动力3000多名,年增加劳务收入近亿元。村民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此外,村里鼓励村民积极创业。目前,全村个体工商户达180户,发展起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项目,个体经济年产值1.2亿元。
产业兴旺的同时,生态美更是濯村人引以为傲的靓丽名片。如今,濯村把“美丽环境变成美丽经济”作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将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上日程。2006年,濯村引进了占地460亩地的中国北方植物园;2015年开始,濯村整合10万株樱花、60万株蝴蝶兰等资源,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濯村”樱花文化旅游节,至今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培育起一条以樱花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仅门票一项每年能增收300多万元。目前,村里正与央企合作,计划整合周边10个村庄、五龙河资源以及鲁花集团创业文化,投资100亿元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田园文旅小镇。
如今,开放的濯村,让濯村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学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量后备人才。濯村也因为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出口海外,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迈出了开放发展的坚实一步。高云建说:“过去20多年濯村是在造环境、打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对接资本、对接市场,走出去的濯村一定会越来越富、越来越美!”
记者手记
濯村振兴经验可推广、可复制
濯村既不靠城,又无资源,且人口众多,但濯村没有等靠要,而是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放远眼光、埋头做事、坚持奋斗,实现了由乱到治、由贫到富的振兴发展,其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好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带头人。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有一个素质过硬的带头人,就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高云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善抓班子善带队伍,既能科学谋划又能冲锋在前,既讲计谋策略又有方法艺术,群众相信他、拥护他、支持他。濯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如果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像濯村一样坚强有力,都有像高云建这样有信仰、有能力、有公心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农业岂能不兴,农村岂能不美,农民岂能不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找准方向、走对路子,实事求是。濯村基础差、底子薄,但就是这样一处穷乡僻壤,却靠着几十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了美丽乡村,走上了振兴之路。原因在于该村能够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路子。濯村没有一味搞开发,而是几十年来如一日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探路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濯村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农业,而是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借势发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大搞活旅游文章,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精准有效。山东有7万多个行政村,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村庄立足村情,认清各自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既重“面子”更重“里子”。濯村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富裕,而是村容的整洁、村风的文明和村民身上淳厚进取的精气神。濯村人从小事着眼,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从党员做起,带动群众向善向上。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倡家风、育乡风、养民风,振人心、聚人心、美人心,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搞好乡村振兴,“面子”“里子”都要有,既要把村庄建漂亮,让农民更富庶更宽裕,更要提升农村群众的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精神文明,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内涵式振兴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协同发力。农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只有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进来,形成一呼百应、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乡村振兴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群众自觉性、积极性有了,党委政府也应发挥好引导作用。濯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从姜疃镇党委政府,到烟台市、莱阳市党委政府,在村庄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供应、争取政策、对外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只有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张景亮 李梦 庞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