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高质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018-12-17 10:44:16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40年栉风沐雨,40年艰苦奋斗,济南在社会、经济、民生等各个层面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济南“北跨”进入黄河时代,代表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省会形象的济南中央商务区开建,承载先行先试众望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农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17.40亿元,较2012年增长25.5%。6月12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对乡村振兴工作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济南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努力争当排头兵、先遣队。今年编制了《济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到2020年,济南全市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打造350个市级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振兴样板村。
如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扎扎实实深入推进,高标准建设“现代泉城,多彩乡村”,描绘“齐鲁风情画”之灵动秀逸济南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省会贡献,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济南市黄河沿岸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篇
高质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40年来,济南市“三农”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南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商河争创
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商河县历史上就是产粮大县,每年县财政拿出500万元—700万元统一供种,还整合资金搞统防统治。围绕种子供给,建立了农作物品种示范试验中心,努力让商河粮从普通粮向优质粮转变。”商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霍仁禄告诉记者。
目前,商河县正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快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巩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国领先位置。在确保75万亩粮食(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3万亩重要农产品(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吨粮县发展水平,力争“十三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3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9万亩,建成80万亩高标准良田,从而达到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标准。
“一镇一品”
济阳主打都市农业
11月底,记者在济阳区垛石镇柳家村种植户朱令花的大棚里,看到长势旺盛的樱桃西红柿,她激动地说:“我们家真的是靠种棚挺起了腰杆,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邻村有市场,摘完柿子就能变成现钱。”
朱令花致富的背后,是济阳区实施的“一镇一品”工程,如今,每个乡镇都形成了“基地+农户+市场”的格局。目前,全区建成了仁风富硒西瓜、曲堤黄瓜、垛石樱桃西红柿、新市奥阳辣椒、回河蕃茄、太平西瓜等9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镇一品”发展新格局全面建立。全区大棚数量超过12万个,基本达到了“户均一个棚”的规模。全区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3处,其中,曲堤、垛石蔬菜市场被定为全国鲜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我们镇的市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樱桃西红柿批发市场。”垛石镇镇长姚敬民说。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11月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济南市济阳区农产品“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正式揭牌。11月25日,第七届中国曲堤黄瓜文化节在济阳区曲堤镇黄瓜批发市场盛大开幕。作为“中国黄瓜之乡”,目前,曲堤镇已有黄瓜大棚2.6万个,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
记者获悉,2018年,曲堤黄瓜产量达13亿斤,产值超过15亿元,菜农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全镇菜农存款额达18亿元,80%的黄瓜种植户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
“曲堤群众在济阳城区购房数占到全区房地产销售的18.6%,购置汽车数占到16.7%,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生活品质大大提高。”济阳区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白宝强告诉记者。
“济阳主打‘都市农业’,我们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农业综合体,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济南近郊特色农业公园。目前,我们正扎扎实实地推进曲堤闻韶、垛石慢城、新市花谷、仁风卢兰等农业综合体建设。”济阳区委农办主任张强说。记者从济阳区有关部门获悉,济阳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平原样板”,曲堤镇闻韶庄园正在火热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曲堤镇86个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将通过参与项目务工和享受项目分红而获益。目前,5760平方米的连栋玻璃温室基础设施已经完工。
平阴现代农业
唱响“一绿一白一红”
11月27日,在平阴县农办农业局的会议室里,分管农村经营的副主任科员刘士臣深情回忆起了40年前的往事:“1978年,我们家住的是石头房,我每个星期背着18个窝头上高中。”再看今天的美好生活,刘士臣感慨道,多亏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如今,平阴县的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2017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743元。
说起平阴县的现代农业,平阴县农办党委副书记侯书强用“一红一绿一白”形容。“一红”,即玫瑰花产业。目前,全县玫瑰种植面积近6万亩,初加工设备200台套,加工龙头企业达13家,年产鲜花(蕾)达3300余吨,已经研发出玫瑰精油、玫瑰干花蕾、玫瑰花茶、玫瑰膏、玫瑰酱等系列产品。“一绿”,即蔬菜产业,目前已经打造形成了马铃薯、大白菜、食用菌、设施蔬菜等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8处。“一白”,即畜牧产业,平阴县初步形成了“奶业加工企业+畜牧养殖区+饲料种植基地”的生态循环经济链发展模式,规模养牛场10家,奶产品年产量50万吨。
走进山东华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公司总经理张吉方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家公司的全自动玫瑰酱生产线、袋泡茶生产线、玫瑰精油生产线、玫瑰化妆品生产线。张吉方指着一个像太空舱一样的设备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双热泵低温烘干生产线,这是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重瓣玫瑰冻干生产线。温度越低,对细胞的破坏越小,细胞的活性成分越高。”如今,这家公司的冻干玫瑰花冠茶已经畅销全国各大城市的商超、特产店、专营店、机场、高铁等。
行走在玫瑰镇的大街小巷,只见这里的墙体上画满了玫瑰花主题的油画,艺术氛围十分浓厚,一个在玫瑰产业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小镇就这样呈现在了记者眼前。玫瑰镇夏沟村是一个家家户户种玫瑰的玫瑰专业村,900多亩食用玫瑰在这里生长。村支书张昭金告诉记者:“我们村从1000年以前就开始种玫瑰,如今玫瑰加工业也成了气候,村里出产的玫瑰酱、玫瑰酒、玫瑰精油非常受市场欢迎,村民也因玫瑰而富裕起来,每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记者从平阴县农办(农业局)获悉,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2家,家庭农场369家,各类市级以上农业园区、蔬菜标准园、特色林果示范园、标准化畜牧养殖场总数达到45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39个,累计流转土地1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以上。
小寨村成
产业振兴“模范生”
来到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小寨村,记者看到该村村委办公室悬挂着这样一句话:干!不干什么都没有。村支书米丰武说,这就是小寨村精神。20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小寨村成了村庄产业发展的“模范生”。
米丰武给记者讲起了村庄发展的故事。1998年,新一届党支部班子在米丰武的带领下,瞄准G308国道扩宽改造的有利时机,通过村干部担保贷款,筹措了370万元资金,购买了10辆崭新的大型运输车,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小寨村运输队。在党支部带领下,不到一年,运输队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赢利80多万元,让村民挖到了致富增收的“第一桶金”。
二十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里的运输事业越发红火,从当初仅有10辆运输车辆,发展为现在拥有100余台大型车辆的伊顺运输协会,年盈利达3000余万元。与此同时,伴随着携河发展的不断深入,小寨村党支部总结兴办大型牛羊养殖场和肉类加工厂的经验,采取村集体入股方式,引入元丰肉类公司等多家企业,每年可获得百余万元收益。面对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小寨村通过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入股,引进年产3000万吨的高端鲜啤企业,启动实施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的德国风情小吃街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如今,小寨村还投资600万元建成了黄河北第一家高标准民族幼儿园,村民的新小区“龙湖华庭”也在火热建设中。
田园综合体集群
在济北拔地而起
行驶在G2高速公路上,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里是佰泽·泉韵乡里田园综合体的地标性建筑。走进这座建筑,记者看到,这里竟然是商河生态农业博物馆,10月1日已经正式启用。
“我们就是要做一个集温泉度假、康养生活、农业休闲、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度假休闲目的地。”该田园综合体有关负责人王玉涛说。行走在这家占地3800亩的田园综合体,只见秋葵籽正在晒太阳。记者获悉,这里生产出的水果、蔬菜、菊花茶、葵花籽油等产品都打“佰泽生活”品牌。
记者从商河县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商河正在实质性推进四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投资24亿元的佰泽·泉韵田园综合体为商河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样本;总投资过千亿的绿地田园综合体是商河引进的首个世界500强项目,一期500亩用地已经落实,正在制定具体的开发方案;总投资过100亿元、规划面积33.2平方公里的天鸿田园综合体也正在积极向前推进,推广秸秆再利用、沼气发电,发展循环经济和观光旅游、体验式旅游等。
屡屡夺奖
唐王草莓初露锋芒
历城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冬暖棚草莓,已有20多年生产历史。而唐王镇支持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帮扶群众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全镇现有草莓果蔬合作社、家庭农场20余家,发展带动近万人,种植草莓6000余亩,每亩草莓种植收益约4万元。
为了密切草莓种植户之间的连接机制,唐王镇于2016年成立了唐王镇草莓协会,建立了农家政草莓临床示范基地,加大对草莓种植户的培训,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草莓种植技术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以上,协会累计带动农户600户以上,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显著提升。在抓好草莓生产的同时,唐王镇还积极做好草莓电商销售,为联想佳沃、百果园、盒马鲜生、易果等国内著名水果经销商供应果品。2017年,唐王镇首次组织草莓种植户参加全国草莓大赛,荣获金奖一枚。2018年,在临沂市举行的全国草莓大赛上,唐王镇丰收家庭农场、健鑫家庭农场等园区选送的参展草莓斩获3金2银1铜的好成绩,唐王草莓初露锋芒。
▲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小寨村热闹的文体广场。
中篇
城市带着乡村走
济南绘就“现代泉城,多彩乡村”
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2017年,济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6594元、10327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7.08%和8.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人均不低于2300元提高到4277元。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基本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农村“七改”工程全面提速,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所有村庄全覆盖。如今,“庭院美、生活富、家风好”成为济南市乡村人家的生动写照。
商河
乡村风景美如画
初冬,行走在刘集村的大街上,只见红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笔直的大街双向四车道,村北的拓展训练基地静静地伫立着,往路边的沟渠里一看,这里竟然有锦鲤出没。“我们村紧邻大沙河,今年9月,我们将村内南北大街两侧的排水沟改造成锦鲤池,投放了5000尾色彩斑斓的锦鲤,现在,我们村就像诗中说的那样,白鹭翔集沙河岸、锦鳞游泳入村来。”村支书刘官君笑呵呵地说。
刘集村位于商河县龙桑寺镇,是全国文明村。讲起这个村的故事,刘官君滔滔不绝:“1994年我刚上任时,刘集村还是土屋、土路,大街又弯又窄,小巷不足两米宽。”2009年,村里请专家对全村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不到一年的时间,全村252户全部拆掉,新房子全部建成,全体村民在2010年新年搬进新房子。当年,4条大街12条小巷全部硬化,小巷的宽度达到了8米。如今,刘集村都是清一色的“制式”房屋,每家都是21米×25米的独家小院,面积相同,规格统一。去年,村里成立了龙韵金沙旅游合作社,正式掘金旅游产业。如今,民宿、研学、垂钓、餐饮等产业正在刘集村火热发展。
在商河,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们全县居民喝的水都跟我这壶里的水一样,我们县饮水早就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商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霍仁禄指着手里的水壶告诉记者。所谓“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即全县居民饮水来自一个源头,一个管网,一样的处理工艺,同样的价格。商河县2015年就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县财政每年拿出资金支持这一块。
济阳
农村建设和城市开发同步
11月29日下午,济阳区乡村振兴暨都市农业详细规划汇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的景观设计师、旅游规划师等5位专家,专门为济阳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当前,济阳已正式撤县设区,这是省城携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济阳跨越赶超的新起点。近年来,济阳区始终把农村建设和城市开发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统筹发展,加大“三农”工作投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大批涉及农民、影响农业、关乎农村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下一步,我们打算建12个大社区,除保留的5个特色村外,让全镇其余行政村的群众全部进社区。”济阳区垛石镇镇长姚敬民说。11月29日,记者从济阳区有关部门获悉,济阳区计划利用5—7年的时间,将除崔寨、孙耿、太平以外的621个村居合并为53个新农村社区(保留29个特色村居),通过环境集中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首批确定的6个试点社区,已完成入户调查、人口界定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组织实施安置区规划设计评审,年底前即可开工建设。
行走在济阳区垛石镇柳家村的幸福大街上,记者看到,这里的巷道全部进行了绿化,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天然气,马路上既有机动车道,也有人行道。村里的“云水书屋”书籍存储量达到2500册,内容涵盖儿童读物、家庭读物、农业知识、农村建设等多个门类。村支书许金祯说:“除了接受社会捐赠,村集体每年都为这个书屋购买新书籍,而且是根据大家的需求进行购买。”
“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村里家家户户住土坯房,吃地瓜干、萝卜干,吃不饱再去挖野菜,出门以步行为主,富裕的人家才有自行车。”今年76岁的尹三兰回忆说,1984年,柳家村村民许连华盖了三间大瓦房,结束了柳家村没有砖瓦房的历史,当时这在柳家村引起了巨大轰动。2002年,村里出现了第一辆面包车,而如今,80%以上的家庭都购买了私家车。村里还荣获“山东省卫生村”“山东省森林村”等荣誉。许金祯感慨:“我们村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每一小步都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支持。”
平阴
大社区,大未来
大社区才有大未来。走进平阴县孔村镇孔村中心社区,记者被这里的大格局着实震撼到了:98栋住宅楼,7个村整体搬迁入住,常住人口10000多人,社区里面学校、菜市场、超市、公厕、喷泉广场等一应俱全。据孔村镇政府有关负责人 介绍,这个社区分为社区行政办公、商贸服务、北部居住、南部居住四个功能片区,水、电、暖、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社区容积率1.0,绿化率达38%。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实木沙发上,今年49岁的后套村村民郑秀芳拿起水壶浇灌着自己精心养的花,老公在不远处的炭素工业园上班,虽然外面寒冷刺骨,她的家里却温暖如春。然而,这种生活在两年前对郑秀芳来说还是一种梦想。“以前,我们村在山上,那时候,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非常不方便,没有车下山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通暖气了。2016年底,我们村整体搬到了镇驻地,现在的日子实在太方便了,做饭有天然气,冬天有暖气,老公上班走五六分钟就到。”郑秀芳说。家住这个社区的王兆英老人则用“体面”形容现在的美好生活:“上楼后,洗澡方便了,做饭也方便了,我家楼下就是幼儿园,走上三四分钟就到大超市。我们这里没有闲人,只要肯干,都能找到工作。”记者获悉,距离这个社区不远处有21家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这个社区则采用了炭素厂的余热供暖,暖气每平米只交13元。
南部山区
打造生态振兴样板
作为泉城济南的绿肺、水源地和后花园,南部山区始终把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12月初,记者从南部山区管委会获悉,为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长久以来的无序开发、乱搭乱建、生态脆弱等问题,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管委会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强力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全民参与建设美丽家庭、美丽院落、美丽乡村。截至目前,管委会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出动人员15万人次,挖掘机、装载机4300多台次,清运车辆5.9万台次,清理“三大堆”20.3万方,清理垃圾死角18.4万方,打造了省道103标准示范段,并创建了152个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村,南部山区的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0月份,南部山区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全市考核中由连续数月末位跃至全市第二。南部山区的旅游业正由“景区观光”为主的低端游向“深度体验”式的高端游转变。
绿水青山是南部山区的宝贵财富。目前,南部山区正处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近日,南部山区管委会制定出台了《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为南部山区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科学长效的南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南部山区管委会因地制宜规划“泉乡慢谷”“泉乡药谷”和“唐营溪谷”三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整合资金2000万元,对10公里“泉乡慢谷”线路进行改造提升,“泉乡慢谷”雏形已显。目前,南部山区管委会正在努力打造“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生态振兴样板。
章丘区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教诲,发扬新时代闯关东精神,举好党建旗、走好融合路、唱好乡土戏,扎实展开南部明山秀水、中部泉水人家、北部田园风光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表示。目前,章丘正高水平争创齐鲁乡村振兴样板。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们村考察工作,听取了我们村以党建为统领,强化班子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汇聚人才资源、建设文明村风家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情况介绍。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总支书记高淑贞自豪地说。她介绍,该村从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抓起,每月15日主题党日活动雷打不动,通过实施“一面旗帜”带动群众、“一线通”连接群众、“一张卡”便利群众、“一支队伍”服务群众、“一个微信群”联系群众,党支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如今,三涧溪村抓住了济南大力抓招商引资的机会,利用村里空闲地规划建设了章丘城东工业园,园内72家企业去年实现税收1.3亿元。三涧溪村80%的青壮年劳力在园区及周边务工创业,村民一年创收5000多万元。
官庄街道吴家村则聚力抓党建、带脱贫、促振兴,实施了以“支部联建、强村带班子,党员联动、人才带农户,产业联手、龙头带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带”工作模式,收到了“支部共进、产业共利、振兴共享”的多重效果。
施家崖村党支部则发挥组织优势,村“两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产党员户亮身份、做承诺,实行党员干部街区负责制、党员责任田等机制,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着全方位服务。2018年,投资260余万元建设了面向党员、面向群众的全新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了乡村记忆馆、政治生活馆,为党员学习教育、谈心交流、服务群众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党建工作平台。
▲平阴县孔村镇孔村中心社区。
下篇
引育并举,
济南为乡村广开进贤之路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济南市各县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育并举,把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统筹结合了起来,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乡村人才队伍。其中,济阳区引进了省农科院的8位专家挂职各个乡镇的科技副镇长,平阴县公开招考乡村振兴助理员,市中区在奖优评优上向农业人才倾斜,商河农民“出了地头进课堂,出了课堂下地头”,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落户长清区。
省农科院8位专家
济阳挂职科技副镇长
8月17日,济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座谈会召开,安排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选派的优秀人才到镇(街道)挂职科技副镇长(副主任)工作。
“选派科技副职挂职,是济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的重要举措,既缓解了济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也为农业专家搭建了科技实践与创新的平台。”济阳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白宝强说。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济阳区通过了解各镇(街道)人选需求情况,率先在全市开展了选派科技人才到镇(街道)挂职科技副镇长(副主任)相关工作。本次到济阳镇街挂职科技副镇长(副主任)的8名同志是从省农科院优中选优推荐出的骨干人才,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强。挂职干部表示,挂职期间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为镇(街道)出力献策。
“我们镇有1000亩大枣,政府就给我们派来了一位枣树研究所的博士挂职副镇长,我们的大枣产业不愁发展啊!”垛石镇镇长姚敬民非常赞成这一政策。
平阴县公开招考
乡村振兴助理员
11月25日,平阴县“乡村振兴助理员”笔试圆满结束。记者从平阴县有关部门获悉,从今年5月平阴县孔村镇率先试水考录18名村务助理,到今年11月全县公开招考82名乡村振兴助理员,仅仅半年时间,平阴县为破解人才振兴课题率先开辟了一分试验田。
今年初,孔村镇引入“服务型”“创业型”两种村务助理人才,从5月27日发布招考公告到7月16日公示期满,孔村镇共引进符合条件的18名服务型人才,全部下放到所在村工作。
据介绍,平阴县委一直关注着孔村镇村务助理员的探索工作,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始终给予政策、方法的指导。经过半年来的运行和观察,今年11月,县里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在全县推广了,专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82名乡村振兴助理员。这82人全部面向平阴籍大专以上学历青年人才公开招考,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服务期3年,按照“村用镇管”的方式考核管理,参照镇(街道)同类事业岗位落实待遇,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合同。
此外,平阴县委、县政府还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平阴英才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该政策从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实施人才回引行动、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落实人才优先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措施。
市中区在奖优评优上
向农业人才倾斜
11月底,记者从济南市市中区有关部门获悉,市中区不断在乡村人才的引进、激励、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出硬招、出实招、出新招。今年6月,市中区人才办牵头成立文件起草组,经过征求意见、收集建议、反复修改等程序后,目前已形成确实有效的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政策。具体而言,市中区结合乡村人才数量与结构体系,要求到2022年,基本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人才培养、引进、服务、评价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立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村人才引入、培育、激励体系。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农村专业人才、农村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汇聚乡村人才资源、构建引才用才机制、创新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措施保障等重点工作,让更多的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回报乡村。
同时,市中区加大了真金白银“硬投入”,今年以来,市中区在奖优评优上向农业人才倾斜。通过开展“各领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市中区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对入选者给予每人每月生活补助,在评选人数上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同时,市中区对于入选省、市“乡村之星”的人才,直接纳入“各领域优秀人才”管理,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尽显所能。
商河农民
出了地头进课堂
11月底,记者从商河县有关部门获悉,商河县深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施乡村带头人培育、乡村人才学历提升、绿领培育、乡村旅游人才壮大、乡土文化人才繁荣、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人才回流、乡村巾帼兴业、“麦丘乡村之星”选拔等人才行动,做好各类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乡村绿领、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人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全面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商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霍仁禄告诉记者,如今,商河县补贴200万元建成了20个集教学、科研、实践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对全县农民进行培训,让花农、菜农、养殖户等第一时间获取新技能,真正实现了农民“出了地头进课堂,出了课堂下地头”。
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落户长清
11月20日下午,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揭牌仪式在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举行。据悉,这是我省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是全省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面向广阔农村、广大乡村居民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学校。培训内容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历程,乡村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特色小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及一二三产融合、跨界合作等。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主校区设在长清万德马套村,在各乡镇设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分校区,并在若干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精品村、民宿发展重点村设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实践基地,提供党员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模块化培训内容,分校区及实践基地的相关教学工作由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统一安排。
多彩乡村,未来可期,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齐鲁样板省会标杆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策 划:霍 婧 赵继中
执行策划:王 雪 王德贞
撰 稿: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