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修: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2018-11-27 14:24:57 发布  来源:大众日报

金乡县化雨镇吴海村有个叫周不修的,是当地出了名的“蘑菇大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1979年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和食用菌打交道,40年就做了这一件事。
  初见老周,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人如其名,不修边幅。他却说,他这是有所修,有所不修。修的正是一个将小蘑菇做成大产业的梦想。从平菇、银耳、金针菇,到如今的羊肚菌、竹荪和榆耳,从第一桶金,到血本无归,再到柳暗花明、产业崛起,周不修在自己富的同时,一直都不忘拉上周边的老少爷们,曾一年为种植户担保贷款1600万元,自己苦苦钻研的技术,不论是同行还是农户都知无不言。
  他说,“当大伙意识到我时刻把心思放在做大一个产业上时,也就不会觉得这有啥不可思议的了。”这样的格局,曾让他带动当地300多农户种食用菌,将金针菇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让化雨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色金针菇种植基地。如今,他又带领大伙转型,种起了羊肚菌等稀有菌种。
“要想自己挣钱
先让别人挣钱”

  吴开廷今年才30多岁,已经是吴海村有名的致富能人了。他2009年开始种食用菌时,自己只有1万元,周不修帮他担保贷款5万元,建起了金针菇大棚。当年不仅收回所有投资,还净赚1.8万元;第二年,周不修又帮他贷款1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收回投资后净赚23万元。此后,他继续扩大规模,每年至少收入14万元。
  “因为有效益,大伙才有干劲,才愿意跟着你去做。”老周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销售给他们菌种,对他这一户来说,咱挣的是小钱,户数多了咱也有大收入。”普通村民种食用菌最缺的就是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周不修就以自己的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保障,自己和农户都有效益。老周说,仅2014年,他帮农户贷款额度就高达1600万元。
  “一个产业的兴起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办到的。要想自己挣钱,得先让别人挣钱。”认识到这个理,周不修每走一步都不忘老百姓。他先后总结出10多种菌类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带领他们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2009年,他成立了金乡县晨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及食用菌产业农户信用联盟,从资金筹集、菌种、原料供应、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我一人富了不算富,大伙都富了才叫富。”这是周不修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合作社已成为省级菌种繁育中心,具备年繁育400万瓶各类菌种能力,每年培训社员1500余人次。
  3年前,迫于市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金针菇行情急剧下滑。周不修意识到,是时候转型了。2017年冬天,他瞄准了羊肚菌。为了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他制订了权责统一、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3+3+3+1”的基地种植模式,即设立30%的资金股、30%的技术销售股、30%的人力股和10%的技术人员个人股。对没有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但有意愿种植羊肚菌的乡亲,每个种植户每亩地只需要投资1000元,便可参与到羊肚菌种植管理,且可享受到该管理部分30%的股份。公司负责种植设施、设备、技术、销售等环节,形成“公司+基地+培训+市场”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统一化、集中式的种植模式。
“信誉是最大的资产
失信是最大的破产”

  周不修永远忘不了2003年的那个春节。他举家去东北投资种金针菇,合作人临时反目,致使他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打了水漂。回到老家,春节的喜庆氛围衬托出周家的悲凉,就连饺子馅也是孩子的姨和舅舅们送过来的。在全家人心灰意冷之际,同村的孟庆义拿出孙女定亲的2600元和儿子给的400元,凑了3000元给周不修送来,并对他说:“我借给你钱就是相信你,不管你到啥时候,我都觉得你能行。”周不修万分感激,他明白,这都是自己的信誉换来的。
  就这样,在乡亲和政府的帮助下,周不修回家后的第一个食用菌大棚第二年就建起来了,当年除收回了建棚的钱,还有1万多元的利润。有经验、有技术,恢复了信心的周不修种植食用菌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由于金针菇只适合在0℃—13℃条件下生长,一年只能种一季,花2万多元建起的棚都要闲置半年。头脑灵活的周不修便带领大伙种植高温型灵芝和反季节高温型香菇,提高了大棚的使用率。
  “信誉是最大的资产,失信是最大的破产。”周不修把信誉看得比金子还重。2013年,金针菇行情好的时候,一农户为了多挣钱,将地上捡的200多斤杂碎金针菇以次充好,卖给了聊城一家收购商。对方将问题反映给了周不修,虽然只涉及500多元,但他仍让农户如数赔偿。“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算计别人就是算计自己,掺假最终砸的还是咱们大伙自己的饭碗。”
  客户见识了周不修的诚信,后来又一次性订了10多吨货,不巧,刚装上车就下了大雪。“绝不能违约,说什么也得把货送到。”司机不愿意跑,老周说,路上开慢点也一定要把货送到。结果,原本5个小时的路程,司机足足跑了10多个小时才把货送到。
“都说同行是冤家
我和同行做朋友”

  11月15日,气温低至五六摄氏度,金乡县晨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实验室里温暖如春,搅拌器的转子在成排的烧杯中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老周一边调节搅拌速度,一边告诉记者,实验室里正在培养10多种珍稀菌种的母种。母种在发酵罐中扩繁后,生成原种,再经过车间内培养,生成栽培种,就可以出售给农户进行种植了。
  2016年,为了找到黄色金针菇的替代菌种,周不修到湖北、云南、四川、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发现了适合他们种植的“菌中之王”羊肚菌。羊肚菌对光照、氧气、温度等微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时,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半小时内全部死亡。为了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周不修经历了多次失败。他不断试验适宜羊肚菌的生长环境,结合菌类的部分共通性,打破营养袋必须用麦粒做主原料的传统,将废弃菌袋重复再利用,更新和细化羊肚菌种植技术体系。历经1年多时间,利用控制变量法,做了10多种实验,才研究出其菌种培养方法,及其适合北方的种植技术。
  就是这样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技术,他竟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40公里外的沛县同行李家祥。“你不跟别人分享,别人也不会跟你分享。”周不修说,在技术方面,他对同行和种植户从来都是知无不言,因此和很多同行都成了好朋友。老周实在,老李也不充孬,11月10日,李家祥来到周不修的基地,发现他还在使用原装的食用菌液体发酵罐,他随即指导老周发酵罐进行改装,改装后的发酵罐更加环保、实用。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行之间不应该是冤家,反而应该是朋友,这样才能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创新,把产业做得更大。”周不修告诉记者,他和李家祥目前正合作研究竹荪的液体发酵技术。
  要将小蘑菇做成大产业,根本在效益,关键在市场。仅一家或三户五户零散经营,很难形成市场合力,不可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以来,周不修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羊肚菌的创业团队,自己挣不挣到钱无所谓,关键是要让创业团队的种植户挣到钱。有人说,他们起来以后,就成了你的同行,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他却说:“我现在的目标是把整个产业做大,产业强了,对每一个个体都将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