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临沂篇 | 砥砺前行,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018-11-26 10:37:1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前  言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近代中国共产党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1945年8月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因此,近代临沂一直流淌着红色血液,传承着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同步,革命老区临沂用4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40年来,临沂经济发展保持年均13.2%的增速,快于同期全国3.7个百分点;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成为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走在前列谋发展,已连续四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目前综合实力列全国第42位,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

沂蒙革命老区40年来的发展巨变,充分印证了诞生于这方热土的沂蒙精神,具有党性中的共性和个性、人民性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实践中的根脉性和发展性,它引领并推动了沂蒙人民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注入了不竭力量。

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沂蒙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深化“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沂蒙力量。


▲中欧班列(临沂——莫斯科)首班返回。

上 篇

党旗红 市场旺

物流之都,扬帆远航正当

“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临沂商贸活动源远流长,商业文化积淀深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铸就了党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商贸新城,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打造了“党旗红、市场旺”的党建品牌。

“天下物流,中国临沂;中国临沂,物流天下”。临沂商城发展史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个缩影,是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画卷中的靓丽一笔,是临沂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伟大壮举,更是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下的丰富与发展。

“临沂物流搞得很好,要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多元发展,向现代物流迈进,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临沂儿女定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

信息化引领,

商城现代物流实现大跨越

11月5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的金兰物流基地。基地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大货车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基地的电子服务大厅相比之下,显得十分冷清。货运司机刘立群告诉记者,现在基地的物流信息化办公十分便捷,以前开托运凭证,要先找收货员开具纸质小票,再拿着小票找开票员开具托运凭证。现在通过收货员手机中的App生成货物二维码,拿着这个二维码找到自助终端,就可以实现自助开票,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极大地提高了出货效率。“再也不用去大厅排队办理业务了。”刘立群笑着说。

这样的自助系统是金兰物流基地打造物流信息化的一部分。“这几年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位于基地内的中联物流董事长隽立峰说。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兰田集团金兰物流基地视察指导工作,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了临沂商贸物流发展情况,并与物流职工、货主、车主、装卸工等亲切交流。他指出:“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趁着装货时间,刘立群点开金兰物流开发的手机App一点通,很快就联系好了一笔返程时的货单。“现在都用软件找货,出发前就联络好了回程的货,再也不用等卸完货再去货站找货,不用担心空车而回了。”金兰物流园区手机App客户端、电脑客户端同步运行,园区内的互联网交易已达到96%。

以信息化引领现代物流发展,让物流快车驶上“信息化高铁”,金兰物流基地只是一例。临沂市把现代物流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鲁南交通物流信息中心实现了精准管理、快速准确配货;满易网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物流交易网络一体化的信息平台,被列入国家重点推进的十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智慧临沂商城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临沂商城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已将临沂商城发达的物流干线运输,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数据接口与各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一系列信息化平台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信息化和国际贸易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山东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告诉记者,兰田集团牢记习总书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多元发展,向现代物流迈进”的指示,不断为区域物流企业发展再拓新途径。

红色基因,

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40年的敢想实干,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以沂蒙精神为精髓的红色基因融入沂蒙人的血脉,并在代代相传中演绎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是临沂科学跨越发展的根脉所在、优势所在、成功所在。”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说。

几年前,临沂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还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民营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借助商城这个广阔舞台,公司已经跃升为全国最大的劳保用品电子商务企业。公司负责人李辉是出生在临沂商城的“商二代”,他的父亲李传明是商城第一代“创客”。

在城区的新明辉商城体验店,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防护口罩、面料独特的防护服、款式时尚的安全鞋,应有尽有。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的显示屏格外显眼,店员刘平平介绍,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星云系统”,上面可实时更新来自全国各地的交易订单数据。中国的劳保市场很大,为什么中国劳保的“电商之王”和这些先进的系统、商业模式,出现在临沂?李辉的答案是:诚信的企业文化、临沂通达全国的物流体系,但最重要的还是老区人身上传承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坚信“没有跑不了的路、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干不成的事”,靠着“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在昔日“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山区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临沂商城。

在临沂商城还有一家明星民营企业——山东绿爱糖果股份有限公司,靠着一颗小小的薄荷糖,撬动了一个大市场。“相较于传统食品生产企业,我们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谈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郭德水如是说。

在记者看来,绿爱糖果的确和传统食品生产企业不太一样:企业员工仅150余人,超过三分之一从事产品设计;占地仅6亩,却贡献了亩均超100万元的税收;企业每分钟生产21600颗薄荷糖,却没有盛放货物的仓库……

绿爱的成功在于转型升级,在于创新,2015年企业打破之前传统的半手工生产模式,投资近亿元建立了数字化工厂“绿爱工业4.0智能生产工厂”,投资近千万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爱商城下单平台,并引进了国内首台HP indigo 20000无制版数字印刷机,还对生产车间环境按照10万级净化标准设计并改造。

现如今,客商只需在绿爱商城在线下单,企业36小时内就能生产出客户想要的商品,相比传统定制生产工艺长达1个月的交货周期,竞争力极强。

“沂蒙精神还蕴含着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拼搏精神和坚定信念,以及革命到底的内在品格。”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春仲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人民继续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拼劲、那么一种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奋进凯歌。

党建引领,

物流之都风华正茂

11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临沂商城展馆参观学习,在讲解中,记者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临沂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又没有交通优势的革命老区,能够崛起一座国际商城?周边像临沂这样的城市很多,为什么商城只在临沂发展起来了?

商城展馆馆长李发现笑着说,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坚持了党的领导。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临沂各级政府始终带领沂蒙人民上下一心,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临沂就采取了“放”而不是“收”的办法,把市场的管理权下放给了村居,“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让政府“要我干”变为基层“我要干”,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实现了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三是落实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为了共同的市场发展目标,政府和群众又和当年的军民一样,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用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方式,实现了沂蒙老区的华丽转身和“凤凰涅槃”。

在临沂商城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配置,解决商户后顾之忧。“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来临沂经商,2002年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评临沂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在中国临沂小商品城经营文具品牌的陈文彪是浙江义乌人,已在临沂安家落户,直言临沂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临沂商城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建工作融入商城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成功塑造了“党旗红,市场旺”党建品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商城、商圈、商会“三商”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

在商城,市场开到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在商圈,物业管理到哪里,组织服务就到哪里;在商会,会员企业走到哪里,组织关怀就跟到哪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临沂商城管委会主任李宗涛介绍,目前,118个商城网格党支部覆盖市场经营户,11处商圈楼宇党组织覆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00多家,44个商会党组织覆盖会员企业5280多家,2000多名本地党员和2700多名流动党员纳入“三商”组织管理,为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使流动党员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近年来,临沂商城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求实创新、积极进取,全面加强临沂商城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推进商城国际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下一步,临沂商城以‘四三二一’工作思路为指引,全面启动建设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构建高效顺畅的管理服务机制体制,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项目落地,真正肩负起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城引领’的历史任务。”李宗涛告诉记者,力争到2021年,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助力全市物流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3.5万亿元和6500亿元。

融入“一带一路”,

构筑临沂海外商城新版图

2015年7月,临沂首条直通新疆乌鲁木齐的货运班列西行,在73个多小时后,满载货物顺利抵达目的地,临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就此开通,国内商户可以直接从临沂发货运到霍尔果斯,在时间上缩短2—3天,费用每吨大约降低30—50元左右,缩短了销售周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进货量也明显增加。

目前,临沂市开通了临沂至莫斯科(明斯克)、广州、乌鲁木齐、南宁、西宁、昆明、成都、重庆等共13条货运班列。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融入东盟自贸区,向北通过欧亚大陆桥进入欧洲国际货运通道,临沂逐步形成“东接、西通、南融、北进”的铁路物流网络。

同时,临沂航空口岸也在紧张地筹备中,完善的公路交通、贯通的铁路运输线路、建设中的航空口岸,临沂未来的海陆空立体联运体系雏形已现。2016年5月份,中国临沂商城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自由区奠基,目前瓜达尔项目一期1.4万平方米仓储正在招商。

“我们引导园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公司深入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带头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王士岭介绍,兰田集团先后有鲁疆物流、贵龙物流等17家企业与省内铁路、海港建立合作关系,面向俄罗斯、中东欧、美洲等地探索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20多家物流企业与边境口岸对接合作……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环节,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临沂市海外仓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企业不再像过去一样“等订单上门”,而是纷纷走出国门,大力拓展国际业务。

“一个集装箱的货物,若从临沂走海运发货到中东,前后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而通过海外仓,提前运出货物,只需要两三天就可以把货物交到客户手中,还可以提供退换货服务,这就是海外仓给予消费者优越的‘海外直销、当地配送’跨境购物体验。”中国(临沂)跨国采购中心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庆龙介绍,中心在巴林龙城和肯尼亚内罗毕市建设了2处海外仓,在法兰克福运作了临沂商城(欧洲)保税中心。

目前,临沂全市跨境电商海外仓已经达到11个,累计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中,中欧商贸物流园区、德国不莱梅港物流园被认定为省级公共海外仓;中国(临沂)跨国采购中心在巴林龙城和肯尼亚内罗毕市建设了2处海外仓,华盛外贸在美国洛杉矶、阿联酋沙迦等地也都建设了海外仓,不但为临沂市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还拓展了海外市场。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临沂商城始终坚持“为民谋福”的初心使命,薪火相传当年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党群一心”的胜利凯歌!

中篇 

勇担当 敢作为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革命老区的新实践

自古沂蒙儿女多奇志,不惧山高不畏路远。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气象万千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中,临沂儿女自始至终把沂蒙精神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为山东发展,更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看山东,“齐鲁样板”看临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新时代的指引下,面对振兴途中的高山险阻,沂蒙革命老区的千万儿女热血豪情、摩拳擦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志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临沂贡献,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沂蒙经验。

荣誉归零,

代村人二次创业

“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使用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这段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景象。

“全国文明创建先进村镇”“中国美丽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一项项国家级荣誉挂在代村会议室的墙上。如今的代村集体产业总产值26亿元、纯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6.5万元,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模范村”,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代村能有今天,离不开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代村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村委会一度瘫痪,是全县出了名的上访村、乱子村,村集体负债累累,矛盾错综复杂,是众人眼中的“落后村”。1999年年初,31岁的王传喜临危受命,当选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的王传喜,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经过对全村现状的排查分析,最后列出了大大小小80多个问题,但反映最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人地不均和零散经营。“一户两块田,一块好点的一块差点的,所有村民抓阄选地,公开公正透明。就这样,土地调整顺利完成。”王传喜说,群众工作好不好做,关键是看党员干部能不能“真”和“公”,只要我们没有私心,一碗水端平,就一定能把事干成。

随后,王传喜又带领大家陆续开展了治安整治、环境整治、村风整治等多个专项行动,代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好,终于稳住了、不乱了。然而,不乱并不是村庄发展目标,村强民富才是王传喜心中宏伟蓝图的终极目的。

2005年,王传喜抓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统一流转全村2600亩土地,2007年又流转了毗邻5个村的土地7000余亩,高标准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

2010年,王传喜把目光投向商贸物流,开发建设了“代村商贸物流城”。商城投入使用后,凭借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两张名片,吸引经营户3000多家进驻,年交易额达60亿多元,围绕商贸物流服务增加就业6000多人,集体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

2012年,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2万亩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拔地而起,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依托这个农业公园,他们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兰陵蔬菜产业博览会,2017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业主业收入突破了3500万元,企业、合作社、经营户的收入超过了6000万元。

“目前投资经营方式,有全民所有、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不管哪种形式,村里规定集体股份不能低于50%,确保村集体的话语权。”王传喜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代村先后培育壮大了建筑装饰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四大优势产业。

在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代村群众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最终要体现在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王传喜说,村里优质资源、经济项目由集体统一运营,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运作,然后通过分红、补助等形式反哺、惠及每一名村民。

“以前住的房子是小草屋,一到下雨天就漏,现在可好哩,住在老年公寓,什么都不用花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85岁高龄的村民苗生连说,代村现有500多位老年人,60岁以上不仅免费住公寓,还按月发放“老年优待金”。据了解,从2006年至2015年,代村用了十年时间分六批次完成了旧村改造任务,建设住宅楼58栋1000多户,小康楼170户,老年公寓4栋80户,村民全部住进新居;自2005年起,代村村民基本生活食品由村集体统一无偿配供,60岁以上老人分年龄段、按月享受“老年优待金”,年龄越大标准越高;村民100%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所需资金由村集体负担;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享有村集体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2000元—10000元不等;全村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实现了人人就业、人人有工资性收入,家家每年有村集体“分红”收入。如今在代村,村民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帮扶。

如今的代村,早已成了新时代名副其实的“明星村”。作为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王传喜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他又被授予“时代楷模”“齐鲁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王传喜把一切功劳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代村人民正是因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沂蒙精神与‘红嫂精神’‘支前精神’一脉相传,现在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名党员,我应该为乡村振兴起到带头作用,让广大农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王传喜说。

代村人闯出来的经验弥足珍贵,不过王传喜却说,所有荣誉只代表过去,要想站好乡村振兴这班岗,必须发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沂蒙精神,“主动让荣誉归零,加速二次创业”。“目前,我们正在规划推进中国兰陵‘新农人’培训中心,面向全省全国培训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王传喜说,他已经有了今后十年的村居发展蓝图,其中印象兰陵古村镇、沂蒙农产品交易和加工市场、兰陵田园新城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外“桃花源”,

人间朱家林

“三个人住可以去前面的创客公寓,这个院子能住十几个人。”11月6日,在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的民宿大院里,有游客被精致错落的庭院深深吸引,探头问起住宿情况,63岁的吴庆英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游客介绍了更合适的住宿方案。

沂南朱家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然而这放在三年前却并非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因为这里距沂南县城约32公里,山虽不险,路却难行。彼时的朱家林和周边十几个村子一样,坐拥青山绿水,却无金山银山。三年前的吴庆英也和全村300多口人一样,在山腰上的几亩地里种着花生和地瓜,忙活一年也就落手里几千块钱。而2015年,一个创客团队开始逐渐改变着这里的山、水、村、人。

“刚来朱家林的时候,村里很多房屋都没有人住,相当于是一个空心村。很多院落已经没有屋顶,院子里的香椿、杏树等老树和荒草倒长势非常好。”朱家林创意小镇设计师宋娜正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她来时就有个愿望:“让村民做主角,通过民宿旅游的方式给破落院子植入新生命,让山村重现活力。”

很多乡村旅游或是创意项目可能会把村民迁出去,但宋娜坚持认为只有村民才是一个村子的灵魂,乡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要符合群众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传统本真而又兼容并蓄,让游客体验到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模式。”为此,在村子的开发过程中,宋娜从村里招募了一些老石匠、老木匠,用老手艺与新创意的结合来建设朱家林。

不仅老传统得以保留,朱家林村民也留了下来,吴庆英现在就成了一处民宿的“大管家”。“现在我就是帮着接待下住宿的游客,打扫卫生、洗洗被子。”吴庆英说,现在她不仅一个月能拿1800元的工资,还学会了说普通话。朱家林村成立了沂南县朱家林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部分闲置房屋和土地入股主体项目,开发方山东省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和建设、种植、物业等配套服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连片治理扩大用地面积,增加集体收入16万元;并在为旅游开发公司提供劳务服务中提取5%的管理费,用于集体积累;村集体还享受燕筑旅游开发公司整体运营中30%的股份分红。此外,股份分红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所得收益的60%用于全体村民利润分红,对贫困户、无劳动能力、年老体弱人员从集体收入中实行兜底保障。村民在社区共建中,也通过土地房屋租赁、股份分红、务工、自主经营等多种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本村人留得下,外来人进得来。2016年,来到朱家林的大学生村官文安琪成为朱家林项目区的宣传员。“来这里两年,几乎每天都看着朱家林的变化。这里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已慢慢变成了一座融合了很多现代生活元素的美丽田园社区。”文安琪说,这里不仅有村里的老传统、老文化,还有民宿、酒吧等现代元素以及不少年轻创客驻扎,“这里就是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

朱家林的创意小镇项目发展顺利,也吸引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关注。2016年后,总规划面积28.7平方公里,涉及10个行政村,约16000人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上线。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9.8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本10多亿元。据了解,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遵循“保护生态、培植产业、因势利导、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客为主体,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创产业为核心,规划布局为“一核两带五区”:“一核”是朱家林创意小镇;“两带”是小米杂粮产业带、高效经济林果带;“五区”是创意农业区、田园社区、电商物流区、滨水度假区、山地运动区。旨在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

为推进规划实施,沂南县出台了《朱家林创意小镇项目招引管理实施意见》,搭建资源平台吸引创意创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为推动综合体建设,朱家林的党员干部带头经过一年努力,村党支部协调流转土地9000亩,保证了落地项目的土地供应。目前,朱家林项目区内,已有合作社31家、龙头企业3 家、专业大户8家、家庭农场7 家,吸引30多家公司和研究机构落户,像宋娜一样入驻朱家林的创业团队达到了18个,创业领域涉及文创、设计、农业等。2017年参观考察、休闲旅游人数已超过20万人次。其中,省委党校岸堤校区位于抗战时期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的岸堤镇,1938年10月山东省委党校就诞生在高湖水库东岸的石旺庄村。建成后,岸堤校区将成为培训轮训全省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承担田园综合体会议、培训、接待等功能。另外,电商仓储物流园区由山东朱家林物流园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运营,分为综合仓储区、物流分拨区、综合管理服务区三大功能区域。

如今遵循“三生三美、共建共享、就势而为、返乡创业、精准脱贫”等五项要求,努力打造“脱贫攻坚、新六产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供应商”四个样板,构建新时代的“桃花源”,正成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目标。

寨子崖下,

产业兴旺青年回乡

这里,被评为国家AAA旅游区,是全省首个乡镇整建制的全域景区。这里,金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有益尝试,四年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这里,总投资20余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扎实有序推进,一幅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是沂水县泉庄镇正在探索的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泉庄镇尹家峪村寨子崖下的金龙山农业合作社,是村民赵传博瞄准有机农业,闯出的一条社企一体、村社共兴的“三农”新路子。“一开始没想弄这么大的项目。”赵传博告诉记者,最初他打算集中村里一个小分队的土地,修路、铺设管道,给大家种植创造条件。没想到,听到消息后,其他小分队也纷纷找上门来。按照山地每亩680元、水浇地每亩1000元的标准,一下子流转了1700多亩地。

流转后的土地严格按照有机园区标准进行建设,经过精心挑选,栽植了晚熟桃品——金秋蜜桃6万余棵。据了解,合作社的每一棵桃树,“吃”着有机五常黄豆、植物秸秆等合理搭配的有机肥料,“喝”着新西兰有机全脂奶粉长大。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6枚装精品箱定价168元,每个桃子售价28元,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却供不应求。

目前金龙山农村合作社有机核心区域1781亩,辐射带动5300亩,丰产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纯收入5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而尹家峪村作为基地核心村,因为全村超过70%的土地生产有机产品,由此获得了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示范村,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全国第四家获此称号的村庄。

“以前自己种地,桃的品种不好,卖不上价也不好卖,一年到头收入3000到5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一个月就能拿2800块钱。”今年70岁的李树庆有着30余年的果树种植经验,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多年的果树种植经验在合作社得到了发挥,现在管理着700棵桃树。

按照合作社的分配机制,李树庆凭借这700棵果树,每棵果树获得各种补贴每月高达6元,一年合计收入超5万元。种出半斤以上的优质蜜桃,还可获得每斤1.5元的补贴,初步预计今年优质蜜桃超过3.5万斤。固定工资加上分红,李树庆一年的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在这套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下,曾经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回到老家,举家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30余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入社,更有近10名80、90后青年加入了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生力军”,就连家在东营市的女婿赵国强,也随着妻子连同自己的父母一起举家迁到了尹家峪村,小两口一起加入了合作社。

正是这些思路清晰、头脑活跃、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映射出了农业农村的新希望。

从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战天斗地,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攻坚克难,沂蒙人民始终保持着燃情岁月的那么一股拼劲,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凯歌。

▲ 临沂小商品城。

下篇

听党话 跟党走

决胜同步小康的冲锋号在蒙山沂水间吹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山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临沂,沂蒙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这里时“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嘱托,在沂蒙精神引领下,精准施策,探索“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产业扶贫新路子,攻克了扶贫路上一座座“孟良崮”。

先富带后富,

“扶贫怎能少了我”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先烈血洒疆场,还涌现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

生长在蒙阴县野店镇的伊淑英是“沂蒙六姐妹”之一。她曾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被历史反复证明是无比正确的。要让子子孙孙都听党的话,跟党走。”

和伊淑英同是野店镇人的80后牛庆花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

2007年成家后,牛庆花和丈夫一道,扛起了全家脱贫奔小康的重任。这期间,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赡养双方老人、照顾年幼孩子,还种着20亩果园,养着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干不完的活常常累得牛庆花直不起腰杆。不过,慢慢地,家里的光景好了起来,不仅实现了脱贫,还攒下了“第一桶金”。

2015年底,牛庆花的命运再次迎来转机。彼时,北晏子村“第一书记”请来老师,办班培训农村青年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学到本领后,她开了一家名叫“孟良崮果园”的淘宝网店,不仅自己致富,当初与牛庆花签约的16户“穷亲戚”已于2017年底实现了全部脱贫。

为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牛庆花利用电商和果品资源优势,针对贫困户在电商各个环节进行帮扶,有贫困户愿意跟她学做网店,她也毫不保留地传授,每年帮助贫困户增收3000元—8000元。

今年67岁的北晏子村村民张继菊就在“孟良崮果园”网店工作。因为老伴体弱多病,张继菊已经习惯了常年举债度日。如今,张继菊已经在网店中工作了两年多,一天能挣80块钱,还能回家照顾老伴,原来的债务也早已还清。

多年的艰苦创业,牛庆花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商皇后”“扶贫急先锋”。在临沂,和牛庆花有相似人生经历的还有“五朵金花”,她们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是:牛庆花、曹淑云、于学艳、林西臻、刘加芹、王洋……

细数沂蒙扶贫“六姐妹”家世,不难发现,她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极度贫困的状态下“斗争”出来的。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沂蒙“六姐妹”故事的鼓舞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她们与贫困长期不断斗争,成就了自我的同时也带富了十里八乡的村民。

朱村巨变,

“老支前”王克昌有个心愿

朱村,隶属临沭县曹庄镇,位于鲁东南苏鲁交界处,河流纵横、溪水汇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村村民为战士们做军鞋,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全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其中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的战斗故事在这里薪火相传。

11月7日,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朱村停下了脚步,88岁的王克昌老人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口和几个老伙计拉家常。“自从习总书记来过我们村,村里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了。”王克昌动情地说。2013年的那个冬天,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天天在电视新闻里看习总书记的他,竟然有一天会把总书记盼到自家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时隔五年,这个“支前模范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各类经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

王克昌家里的一亩多地,早已流转出去,每年收入1000多块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告诉记者,像王克昌老人一样因土地流转受益的还有不少村民。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后,建起了农业产业园,从河南引进了黄梨,从浙江引进了葡萄,搞起了水果采摘与大棚蔬菜种植。

王克昌笑着告诉记者,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了,自己一定会健康长寿的。五年来,王克昌兼职当起了村红色文化纪念馆讲解员,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以及高校的孩子们讲解革命传统故事,宣传党的政策路线。

柳编一直都是朱村的传统工艺,王克昌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很多村民都去上班了,比自己在家做能赚不少。不仅方便照顾家庭,还不耽误家里干农活。”

如今,这些扶贫项目已帮助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多名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时,每年车间房租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

“总书记说‘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真想跟总书记说说村里的变化。”王克昌老人说,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盼着总书记能再次来到朱村,看看朱村这五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权分置”,

扶贫路上蹚出沂蒙模式

“前几天刚领了1500元的扶贫大棚收益分红,不过俺一年领的可不只这个钱,国家还给发2160元低保金,再加上1200元的土地收入。”说这话时,已经脱贫的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寨里社区村民牛培兰满脸笑容。

2016年,牛培兰将自家两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建扶贫大棚,已连续两年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和扶贫大棚项目分红双份收益,加上低保、合作医疗补贴,现在她家顺利脱贫。“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分红,以后生活也有了保障。”牛培兰说。

牛培兰一家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得益于临沂市扶贫办创新建立以“四权分置”为核心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临沂市是山东省脱贫攻坚重点市,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6。2015年以来,临沂先后投入资金29.28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510个。大量的扶贫投入形成的扶贫资产,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怎么才能管好、用好,让贫困户长期受益?这一直是临沂市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开拓奋进的临沂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以“四权分置”为核心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致富带头人、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镇政府。这样既能帮扶贫困户持续脱贫,又能防范扶贫资产权责不明、监管缺位。”临沂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熊长远说。

寨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晋宗红介绍,寨里社区依托“四权分置”模式,以草莓种大棚为主体、以草莓旅游采摘和电商平台营销为经营方向,蹚出了一条符合该村实际发展的扶贫新路子。目前寨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24人已于2016年全部实现脱贫。

明确所有权。临沂市对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均向相关贫困村颁发扶贫资产所有权证,明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明确产权后,临沂市各级扶贫部门指导村集体立足当地特色产业,以公开竞标方式,对扶贫车间、厂房店铺等扶贫资产面向社会发包出租。同时,借助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带动作用,通过合作经营、委托管理、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业态互补,合作共赢。

临沂市要求,对扶贫资产实现的收益,70%以上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余用于发展村内公益事业。“寨里社区整合中央扶持村集体发展资金100万元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建成了8个草莓大棚专项扶贫。”晋宗红介绍,草莓对外公开招标租赁,每个每年1.2万元租赁费,租金全部用于贫困户。

截至目前,全市13.25亿元扶贫帮扶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全部确权到村,颁发扶贫资产所有权证,3174个扶贫资产项目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由1269个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负责经营。三年来取得收益2.38亿元,惠及29.14万户贫困户。

除“四权分置”外,临沂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推出殡葬全免费、孝贤养老、大病再救助基金、慈善扶贫超市、爱心众筹平台、“一整三转四统”扶贫资金管理等扶贫新模式。


▲ 崮韵王风,花果之乡。


因地制宜,

两个昔日穷山沟化茧成蝶

2017年以前,夏永春还是兰陵县压油沟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得益于压油沟村因地制宜的旅游扶贫开发,如今老夏和妻子靠着在景区内开的辣椒加工作坊和手工咸菜店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今年46岁的老夏脑子活点子多,妻子是湖北十堰人,腌的一手好咸菜,游客尝过他们店里的咸菜后,总是赞不绝口。老夏告诉记者,10块钱一瓶的咸菜,好多游客尝过后,都是一次好几瓶往回买。

放着这么好的手艺,为什么还是贫困户?老夏说,没有景区前,他和妻子都是在镇上的大集上卖咸菜。由于客流量有限,一场大集下来,也就挣一两百块钱。2015年,临沂当地一家企业响应精准扶贫号召,投资12亿元启动压油沟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项目包含金岭镇压油沟、尚庄、上元等5个村居,核心区是压油沟村。

去年7月1日,压油沟景区正式营业,老夏两口子的辣椒加工作坊、手工咸菜店也在镇里和村里的帮助下在景区里顺利营业。当年十一假期,压油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6万人次。老夏说,那段时间,店里一天的营业额都在两千元左右,能抵得上过去他们两口子一个月的收入。

走进压油沟景区,道路两旁不仅有老夏的辣椒咸菜作坊,还有传统的酿酒作坊、豆腐作坊。金岭镇党委副书记吴振群告诉记者,景区在建设之初,就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优先吸纳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经营,保障群众就业增收。

此外,景区还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吸收2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及子女就地务工增加收入。“其中,当地农民短期务工高峰时达到500人次,人均月工资达4500元以上。”吴振群说。

得益于压油沟旅游扶贫项目,压油沟村每年能够增收5万元的土地、水库、山场的流转费用,扶贫产业项目以及旅游扶贫可以收益18万元,而且还辐射带动周边四个村居两年增收140600元。如今,压油沟村为每位村民都购买了500元的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医疗保险;60岁以上村民,每人还会得到价值60元的物资;全村76户群众都搬进了景区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安居房。

费县朱田镇崔家沟位于压油沟村西北方向50余公里,曾是压油沟村的“难兄难弟”,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2016年3月,崔家沟终于迎来历史性转机。在中央异地搬迁政策的扶持下,这个村实现了整体搬迁,1600多口人搬到了镇驻地。从此,昔日的“光棍村”一跃进入朱田镇富裕村行列。村民都住到了楼上,到镇里产业园区打工,家庭年收入四五万元稀松平常。异地搬迁土地整理,还为村集体增加了4000亩土地,去年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仅此一项就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40万元。

村支书曹厚海说,全村35岁以上的光棍原本有28人,如今除1人因患病未能娶妻外,其余27人全部“脱单”。搬迁后的一年里,崔家沟全村办了41场婚礼、迎来46个小宝宝。

从崔家沟到压油沟,临沂这样的村庄还有许多,譬如平邑九间棚村、沂南常山庄村、郯城陈庄村、蒙阴西孟良崮村等,它们不仅迅速摆脱贫穷,更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临沂市大力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继续保持与困难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机制办法,蹚出了一条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划:李春仲 杨建新

执行策划:邢仔文 王德贞

  稿:张  祝超群

       刘可军

     宋国栋 庞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