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工程 | 让学习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18-12-21 16:00:26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学习改变了农民

“过去农民上课,没几个认真听的,现在不一样,他们是真听,真学,真干!”11月21日,惠民县桑落墅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俊海说。当天,农村大众报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简称村学工程)有两堂大课在惠民县桑落墅镇村学小组同时开讲,主题分别为“小麦栽培技术”和“农村家庭教育”。于俊海在听专家讲课的同时,也在关注听课农民的变化。

围绕小麦栽培技术,省农科院小麦栽培专家王法宏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在场40多名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全程认真聆听,没有一人中途退场。讲座一结束,种粮大户们便围住了王法宏,有的掏出手机展示自家麦田里的病虫害,有的直接拿出一把小麦向专家“问诊”。对新技术新知识,大家的迫切是写在脸上的。

农民对技术有渴求、想学习了,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于俊海认为,这跟现在的种植环境变化有关:“过去农民种田最多的不过十几亩,现在的新农民种田少则几十亩,多则成百上千亩。他们不像过去一样‘闹着玩’了,他们对农业技术非常渴望,然而现实中缺少这样的机会,现在他们一看到农业专家就像看到‘香饽饽’一样兴奋。”

去年9月份,村学工程落地桑落墅镇,经过一年多的连续活动,当地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很多村民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以“农村家庭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同样吸引了大量农民。去年加入村学工程学习小组的学员、西刘村计生主任田长梅一直跟着学员们一起学习。她在一家超市上班,每天下班都到晚上9点多钟,线上集中学习时间已过,但她依然到微信群里“爬楼”,独自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几乎一次不落地完成作业。“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以前我只是催促孩子学习,而现在孩子看到我也每天学习,孩子的学习就不用催了。我小女儿现在形成了每天晚饭后读书20分钟的习惯。”田长梅说,这是自己学习一年来,家里最大的变化。

不但自己学,田长梅还把自己的妯娌和两个同事都拉进了村学工程做好父母群。无论在单位,还是回到村里,聊学习、谈成长成了她们生活里的一部分。

村学工程讲师王法宏的一堂课,让不少农民的技术知识“升级”。“小麦播种深度6—8公分,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今天才知道,原来3—4公分才合适。”一家农企的田间管理人员高书杰在课后说。

 

桑落墅镇桑中村村民张庆波流转了1200亩地种粮。课堂上,他特别认真,边听边记。“王老师讲的关键技术,要点我记下了十几条。”张庆波说,去年他通过一项技术改良,小麦亩产增加了200多斤。

 农村大众报记者 马磊 魏新美 通讯员 王敏

村学工程扎根街道


12月1日,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刘跃奎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安丘市兴安街道的300余名基层干部上了一堂课。他从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突出问题、实施着力点、实践探索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刘教授重点以“枫桥经验”为例,解读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丰富生动,案例详实,让台下的基层干部深受启发。这堂课全程两个多小时,在场学员听得聚精会神(上图)

当天,农村大众报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简称村学工程)在安丘市兴安街道正式落地。兴安街道的多名乡镇、村庄社区干部组建了学习小组,成为村学工程学员。

在安丘市兴安街道,学习氛围很浓厚。这里有个“周末大讲堂”,街道机关、村两委等基层干部每周六定期集中学习。学习形式很灵活。除了邀请专家授课,他们也组织外出考察。考察回来,大家结合学习到经验和当地实际情况,还要轮流上台谈感受。这类发言会得到一定评价,表现优异者有奖。

兴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臧亮说:“举办‘周末大讲堂’活动的目的就是用学习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农村大众报发起的‘村学工程’同样业是倡导学习,通过学习促进乡村发展,这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把村学工程引到兴安街道,我们是想借助更大的平台,使这里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让知识有效转化。”

农村大众报记者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