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渔洞埠苇编既成产业又成文化
2018-12-21 10:32:1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昌邑市都昌街道渔洞埠村紧靠虞河,周围水系、塘坝众多,因此成为芦苇的绝佳生长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昌邑渔洞埠的苇编就曾名噪一时。
近年来,渔洞埠村结合资源优势,发展苇箔、苇席、笸箩、筷笼等加工,从芦苇荡里“掘金”,将其发展为一项增收产业。2014年,昌邑蒲苇草编项目入选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8月,昌邑蒲苇草编亮相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展览,大大提高了渔洞埠苇编知名度。
渔洞埠村李福祥家承包了近八十亩芦苇地,他将芦苇加工成苇箔(多用作农村盖房子时铺盖屋顶的材料),每平方米能卖到10元,除去各种成本,加工苇箔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除了加工成苇箔,当地更多的人以芦苇作原材料,将其加工成了苇席、笸箩、筷笼等生活用品。
今年65岁的李怀英,从祖辈手里传承下来了苇编手艺,她从8岁多就开始学习编苇席,11岁就能独立完成编一张完整的苇席。入冬之后,地里的农活干完了,她便编点苇席、笸箩等日常用品出售或送给亲戚朋友。
李怀英介绍,从芦苇加工成苇席十分复杂,包括选料、破篾、碾苇、刮苇皮、分篾片、编织等很多工序,在碾苇前要先将篾子用水浸泡,以免将其压碎,反复经过两次碾压之后,编出来的苇席平整、结实又漂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洞埠村家家户户编苇席,现在睡炕的人少了,她就多编些笸箩、筐等生活用品。
李怀英说,现在平度、高密、莱州等地农村还保留着睡炕的习惯,很多家庭会在春节前更换苇席,因此冬季是销售的高峰期。
因渔洞埠村苇编声名在外,很多客户慕名而来,李怀英手上的活几乎没断过,客户将尺寸发过来,李怀英便开始编织,每张苇席售价一般在150-200元。
“一年最少也得编50张席,编席能卖小一万块钱。”李怀英告诉记者。
渔洞埠村村主任李洪伟告诉记者,昌邑蒲苇草编项目于2014年入选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洞埠村现年60岁的李敬宗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说起渔洞埠村苇编的历史,李敬宗介绍:“从明朝时期,村民搬来时就有芦苇了,编芦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苇编发展起来怎么也得400多年了。”苇编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村里还会这一门手艺的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近年来,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当地申请了将昌邑蒲苇草编项目入选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8月,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展上,渔洞埠村部分村民受邀参加了展演。在现场,村民们精湛的编织技艺和编出的精致手工制品,让很多参观者赞叹不已。
不仅如此,在渔洞埠村村西的芦苇荡中,一个名为“蓝杉·芦苇苑”的项目已经动工。“该项目预计建设周期为3年,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0亩,就是依托渔洞埠一带湿地资源,重点打造湿地观光、苇园嬉水、农耕体验、康复养生、荣军医院等板块。”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敬涛介绍,这处康养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昌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