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杨文军,为何让人怀念?
2021-11-26 08:50:14 发布 来源:大众日报 09版
□ 本报记者 徐晨 王凯 常青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全网的悼念和关注让杨文军医生的妻子杨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里,杨文军是个很普通的人,是个小人物。“他是个好医生,但他并没有那么有名,从未想过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谈到大家对杨文军的关注,杨旻情绪复杂,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这么多人能记住他”。
一个普通人的49岁会是怎样的?
49岁的杨文军拥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一份热爱的事业以及一颗努力生活的赤子之心。
一名普通中医的49岁会是怎样的?
49岁的杨文军是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李时珍那样的“精诚大医”。为此,他勤奋钻研医术,用心医治患者,成了大家口中的“好医生”。
然而,这一切在2021年11月4日戛然而止,杨文军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9岁。
去世后的半个多月,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引发了全网自发悼念。
最意外的“医嘱”
“丁零零……”空旷的房间里,一阵手机铃声打破沉寂。
“您好,是杨大夫吗?我下周一挂了您的门诊号,刚刚一看被取消了,咋回事?”杨文军刚去世的那几天,总有患者打电话这样询问。
“对不起,他不能再为您服务了。”手机这头,杨文军的妻子杨旻缓慢而艰难地回答道。
“什么意思?怎么了?为什么不服务了?”
每次对话进行到这里时,杨旻都只能强忍着哽咽挂断电话,因为她始终无法完整说出“他已经去世了”这句话。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现挂号被取消,杨文军的手机一天可以接到几十通患者的来电。每次接起电话,杨旻都要被迫忆起丈夫离世的事实,这对她而言是种煎熬。后来,杨旻干脆关掉了杨文军那部从不“休息”的手机。
一夜之后,杨旻就重新打开了手机。
“那么多患者都在等,文军走了,我得替他给患者们做最后的交代。”杨旻想起丈夫有和患者交流的平台,登录进去,先看到几百条患者的消息。有咨询病情反馈效果的,最多的是问怎么挂不上号了。平台上医患交流的一条条记录,清清楚楚地说明丈夫如何利用中午和晚上,甚至是繁忙的门诊时间,见缝插针耐心地答复。百感交集的杨旻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要替杨文军向患者们下最后一次“医嘱”。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谅我不能为大家服务了。这两年我老思考怎么给大家开有效又便宜的药方,中午饭都吃不上,可累坏啦……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见!”
11月11日17点27分,杨文军的最后一条“医嘱”被推送给医患交流平台的患者,妻子代表杨文军正式和他牵挂的患者们做了最后的告别。
其实在这之前,患者们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杨文军。“内分泌科的杨文军教授去哪儿了?挂了号突然取消了?找不到他了?”直到收到“医嘱”,大家才知道,杨医生已经去世了。
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怀念和告别,向世人讲述着杨文军是个什么样的医生。
“给我治病的医生,去世了。他是保护患者、打击病魔的战神啊。”
“今年上半年有幸找杨大夫看过几次病,开药真的特别便宜,十四服药才一百多元,让我很震惊,效果也好,真的非常感谢您,今天偶然听到您离世的噩耗,感到很惋惜和伤心,天妒英才。医者仁心的好大夫却英年早逝。希望您在天堂能好好休息一下。一路走好!”
“您好,杨大夫,2014年那个病恹恹的小宝宝,现在已经长大了,非常感谢您,遇到您这样的好大夫,是我们的福气,我们全家都非常想念您。”
“杨主任,再怎么用文字形容我的感谢都是那样苍白。去年在您的治疗下控制住了病情,并顺利怀上了宝宝,曾想着有一天要带着她一起当面向您致谢,而今却悉知您的噩耗。您问诊时总是细心、耐心又认真,开药也为我们患者百般斟酌,虽然每两周要去调一次药,但几个月的治疗下来并没有花费很多钱,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愿您安息,祝愿您的家人此后一切顺遂。”
……
一个个直戳人心的细节,打动了很多人。万千与杨文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留下了送别留言,在网上转发他的故事。
相濡以沫二十年,杨旻与杨文军是亲密爱人更是医学路上的知己。在杨旻看来,丈夫的突然离世,是“天妒英才”,也是“上天不公”,杨文军的“才”还没有充分施展,他的远大志向还没有实现,他的“仁心仁术”还没有让更多人知道。但让杨旻没想到的是,这则最后的“医嘱”却让杨文军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全网的关注让杨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里,杨文军是个很普通的人,是个小人物。“他是个好医生,但他并没有那么有名,从未想过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谈到大家对杨文军的关注,杨旻情绪复杂,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这么多人能记住他”。
杨文军最后的“医嘱”和患者们的“寻人启事”被有关媒体报道,一度冲上热搜,更多的人知道山东有位好医生名叫杨文军,他的故事和感人细节被大家知晓:
为节约时间,多看几个病人,他长年用压缩饼干等零食代替午饭,生前的最后一个快递是一箱压缩饼干;
他尽可能用便宜的药为老百姓开方治病,普遍药效明显;
对待病人,他温和耐心,倾听病人疾苦,宽慰劝解;
他刻苦钻研,坚持学习,甚至患者偶尔提到在外地某药方有效,他也认真对患者说,你下回来带给我看看;
他尊重领导,团结同事,悉心指导学生,淡泊名利,总是推让荣誉,但在抗疫等工作上,却迎难而上,勇于奉献。
最美的合照
作为丈夫,杨医生并不“称职”,陪伴爱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深爱他的妻子杨旻“埋怨”说:“如果他不是我丈夫,我就会更尊敬他。”
这两年,杨文军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领”,家庭聚会很难见到杨文军的身影,一家人的合照里属于杨文军的位置总是空着,就连夫妻二人最近的合影都是三年前的照片。回忆起这张照片的由来,杨旻满是感慨。
2018年春天,济南五龙潭公园的樱花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人前去打卡。一个周日的下午,杨旻也拉着难得空闲的杨文军到了五龙潭公园,还碰上了免费拍合照的活动。二人兴冲冲加入其中,没承想,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成了最大阻碍:每次二人一摆好姿势,没等摄影师按下快门,杨文军的电话就准时响起。一来二去,杨旻当众发起火来,“摆了半天姿势又照不成。我们是出来玩的,你关上手机不行吗?”面对妻子的“合理”要求,一向温和的杨文军却软磨硬泡,就是不同意关机,“病房的患者还有科室里的其他医生随时都会打电话找我,不能关机啊!”最终妻子破涕为笑,二人还是在电话“密集攻势”下寻到了一个瞬间,留下了这张合影。
如今,这张合照被杨旻摆放在客厅的立柜上。照片中,杨文军随意而挺拔地立在樱花树下,单手从背后轻揽住一旁的妻子,二人眼底的笑意是那么温暖真挚,好像春日的阳光透过樱花树枝直接洒在了冬季清冷空旷的客厅里。
环视杨文军医生家的客厅,并没有电视机。这些年来,杨文军沉醉于工作学习之中,无暇娱乐,电视等设施就成了多余。“有一年办保险赠送了电视机,到现在连包装都没有打开过。”杨旻告诉记者,从七八年前儿子上初中时起,家里人就再没看过电视。
这样的生活没有常人想象中的枯燥,反而被二人过出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味道:杨文军学习时会给杨旻和自己泡上一壶热茶,也会给妻子讲自己的心得体会,杨旻就在沙发上看书陪伴,每当看到有意思的内容,杨旻都会与杨文军分享。
“文军的突然离世对我来说太残忍了。”想起往日的充实美好,再看眼前的物是人非,杨旻忍不住“怨恨”起命运。杨文军去世的当天晚上,她亲笔书写灵位和挽联:
天丧斯文,万众惜君大医范;
弦断琴瑟,百年负我白头约。
“我字斟句酌,一笔一画写的”,杨旻说,太突然了,她感觉空茫,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悲伤,只是想把文军的身后事办好。
最后的快递
客厅里杨文军医生的小书桌脚下,有一箱刚到货不久的压缩饼干,那是杨文军的最后一个快递。
11月1日,快递刚刚到货,杨文军从中取了两包压缩饼干装进书包,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
除了周六可以和妻子共进午餐,其余大多时候,杨文军的午餐都是在诊室解决的,原因很简单——太忙了。杨文军的一天,甚至可以用“兵荒马乱”来形容。
早晨刚到医院,马上开始查病房,为确定患者病情发展,杨文军需要仔细询问其感受,碰上心情郁闷的患者拉着杨文军大倒苦水,他也会耐心倾听。紧接着,上午门诊开始了,几十位患者等着问诊,还有些老病号没挂上号就直奔现场“加号”。面对这样的繁忙,杨文军也并不图快,仍按照自己的节奏一一详细问诊。好不容易诊完上午的最后一位患者,又有人因为没记清怎么吃药返回咨询,杨文军就把饭卡给学生让他们赶紧去吃饭,自己招呼患者坐下细细嘱咐。研究生和规培大夫回来,作为导师的杨文军还得趁热打铁,组织大家探讨病例,分析病情,开展临床教学。不知不觉,午休时间所剩无几,来不及到食堂就餐,杨文军干脆就在诊室解决午餐。
如何快速解决午餐?杨文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午餐要快,而盒饭外卖费时间,不行;上午门诊体力脑力消耗巨大,一般糕点饼干不够抵饿,也不行;爱干净,散装饼干封不好口会撒得到处都是,还不行。最终,杨文军选择了方便、抵饿的压缩饼干作为午餐。
对于这个午餐选择,杨旻觉得太应付,她说:“我就是再不称职的妻子,也不愿给他买压缩饼干的。”杨文军反而乐在其中。就在去世前几天,杨文军还开心地与杨旻分享食用感受:“这个压缩饼干口味真不错。”
大半箱压缩饼干敞着口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那个懂得欣赏它的人再来取。可惜,从11月4日起,就没人再称赞它的美味了。
最深的遗憾
“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告别“医嘱”里最后一句话,让无数人落泪。
“文军走得很突然,没留下任何遗言。但如果有机会,这应该是他最想对患者说的话,其实也是我想对他说的话。”杨旻望着沙发旁那张属于杨文军的小书桌,自顾自地喃喃着,“如果他也能慢下来,享受一下生活该多好……”经历半晌的沉默后,杨旻转头看着面前的记者,像是求证又像是总结一样说道,“学习就是他最大的乐趣,他已经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了,是吧?”
事实上,工作和学习一体两面,学以致用,这是杨文军生活的重心,也是他快乐的源泉。
“他是个非常单纯的人,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病人辗转多地没看好的病,在他这里取得了进展。”杨旻说,每次取得成绩,杨文军不会和外人吹嘘,而是回家和她悄悄分享,将一个人的喜悦换成两个人的快乐。
去世前的杨文军也是快乐的,因为多年的耕耘在今年看到了收获。
10月27日,去世一周前,杨文军成功获得“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称号,公示文件一出,他兴奋地与同学们互通电话祝贺。
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国遴选50周岁以下,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医人才予以继续培养。经过层层选拔,杨文军成功入选,由此开启了三年的学习历程。根据要求,入选人在研修期间至少参加40天的中医药理论集中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还需撰写3篇以上学习中医药经典著作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论文,1篇以上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主讲不少于6学时的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课程。39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优才顺利毕业,杨文军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规划,他应该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培养新进人才尽一己之力。
另一件值得杨文军开心的事情,是自己的理论得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中医方剂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医案支撑验证,而医生自己的医案是其中最有力的。这几年,为了发掘各种简便廉验的验案,杨文军一边遍查古今典籍,一边积攒整理自己的临床医案。去世前几天,他发现已经有足够的医案支撑药方,迫不及待地与妻子分享:“我攒的医案够多了!以后讲课我可以用自己的医案,也可以开始提出我自己的理论观点了!”
不久前有多快乐,如今便有多遗憾。杨旻看着眼前丈夫写满笔记的书本,难掩泪水。“他毕生研究的成果,还没有传承发扬,甚至没有总结梳理,我想帮他做些什么,但我怎么可能有那样的能力。”
“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去北京的301医院、306医院这种大型的现代医院再全方位充电,去广安门医院跟随恩师仝小林院士抄方,继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但是他太忙了,所以一直没能实现。”杨旻停顿了一下,艰难地继续说道,“现在这个愿望没有办法实现了。”话音刚落,杨旻的视线不由地转向客厅立柜上的那张合照。
照片里的杨文军医生笑容那么真诚,仿佛在告诉我们,一直以来,他都是快乐的,那是仁心仁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