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主体要发展,得有人才储备意识
2019-03-01 15:01:0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农业新主体步入了发展“黄金期”。但无论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涉农中小企业,要想把握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都必须找到智力支撑点。以点撬动格局,带动整体发展。这个智力支撑点,关键就在于人才。
在农村大众报村学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少合作社、农场主都曾反映过,人才短缺限制了发展。有的合作社搞种植,规模、产量都不错,但合作社的社员除了种地劳作,别的就不会。进了大棚是把好手,进了市场非常怵头。缺乏优秀的销售人才,缺乏品牌包装意识,缺乏产品分级和客户区分意识,导致产品多而销路窄,产品优而价格低。长期下去,不要说合作社盈利空间不大,连社员凝聚力都会受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意见》提出:“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些工作,都是在为振兴乡村突破人才瓶颈做长久的布局、努力。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意见》并答记者问时也表示,要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并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落实。
可以想见,从中央到地方,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发掘、培养、重用都将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对开始发展、正在成长、谋求壮大的广大农业新主体来说,更应当学会“借东风”,多了解地方在人才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惠民举措,多掌握基层提供的交流、考察、讲座、进修等机会,在提升现有人才水平、培养未来急需人才等方面未雨绸缪,加固智力支撑点。
首先,农业新主体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尽量明确近期急需提升水平的人才类型。比如,有的合作社选择的是新项目,发展的种养殖品种、投资的农产品加工,村里以前没人做过,没有技术积累,那就需要技术人才的培养。让懂技术、更专业的技术员尽快成长起来,而不是事事都需要外聘专家和服务团队,这显然更有利于产品量多质优。有的农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积累,产品资源较为丰厚,那就需要多关注一下营销人员的成长。通过销售人才的成长,拓展产品销路,打通市场渠道,让产品不愁卖。还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不错,销路稳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得需要优秀的宣传、策划人才,综合市场营销实际,把产品的定位、档次、价格、品牌等优势区分出来,把适合产品销路的区域明确划分出来,根据市场需求、价格波动能灵活形成销售策略。
其次,农业新主体应树立人才储备意识。为了缓解一时之急、为了解决眼前之需,希望通过培训、进修快速培养人才,往往是迫不得已。但必须明白,临渴掘井决不能当成长久之计。为了长远发展,农业新主体还必须树立人才储备意识。所谓储备人才,并不是要把现在还用不到的人才请进来,而是要提前为以后的壮大谋篇布局。这尤其考验合作社负责人、管理者、经营者的智慧。优秀的负责人从发展之初就会根据社员不同的特长和优势,让分工逐渐清晰,有意识地培养各位社员成长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此外,一个新主体要想起步就扎实、发展有后劲,尤其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传统农业要朝现代农业转型,不仅是设备、技术的升级,更包含农业经营思路、生产管理方式等观念意识的更新。优秀管理人才的存在,其价值就在于能尽快转换农民的传统经营理念,让经营准确对接市场,实现新主体内部程序化管理,通过建章立制,奖惩分明,引导社员树立市场意识、接受契约约束、遵循诚信守则,进而带动整个团队融入现代经济发展大潮。
在农村,一个充满发展亮点的新主体,往往吸纳的都是乡村中较为优秀的人,这些人,本身在村里就是有影响力的。因此,新主体储备人才的过程,不仅是有利于自身发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带领大家致富;从长远来看,根植本乡本土的人才队伍的壮大,更能从根本上影响农民生活,让农民融入现代文明,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进而改变乡村区域生活环境。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