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93)|时时涵养一颗心

2024-03-13 15:55:2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9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解:孟子说:“不用疑惑国王的不明智。即使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就没有可以存活下来的。我和国王见面的次数本就稀少,我见完退出后那些浇国王冷水的人又蜂拥而至,我对他萌发的善心又有什么帮助呢?譬如下棋作为技艺,只是一种小技;如果不专心致志,那也学不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定弈秋在教两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人表面在认真听课,心里却总浮现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与那个人在一起学习,他学习的效果就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吗?回答是:‘不是的’。”

严格讲来,这一节孟子并未能成功论证一颗善心是先天本自具有,还是后天教育培养所得。但孟子却对培养、保有一颗善心提出了自己的修养方法论,那就是要专心致志、精心呵护那颗善心,要持之以恒地修养,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如此持久用功夫,善心就会在人生中不断发扬光大。宋代哲学家程颐曾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就是要时刻保持着专心致志的状态,决不有片刻的懈怠。这一个敬字就是从孟子的修养方法论中来的,也是对孟子修养方法论的极好的总结。

11·10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喜欢的,道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要道义。生命是我喜欢的,但所喜欢的有重于生命的,所以决不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祸患面前决不逃避。如果人们喜欢的没有超过活着的,那么凡是可以活下去的办法,哪有不用的?如果人们讨厌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祸患的事情,哪有不做的?用这个办法就能活下去而有的人不用,做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而有的人不做。所以,人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人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单是贤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贤人能够不丧失掉而已。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生,得不到就死。呼喝着给他,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他,乞丐也不屑一顾。万钟的俸禄不问是否合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朋友感激我?以前宁死不受,现在为住宅的华美就接受了;以前宁死不受,现在为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以前宁死不受,现在为穷朋友的感激就接受了。这些难道不可以罢手吗?这就叫作丧失了本心。”

此节孟子虽然没有成功论证人的先天性本善的本心,但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这就是舍生取义、不为苟得。这节文字刚毅正大,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且不管人是否是性本善这样的哲学问题,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很自然会养成这样的一颗心:平时能保持人格尊严、不为苟得,关键时刻临大节而不可夺,舍生而取义。这样的心不必论证其先天必有,时时在这样的文化中涵养着,亦有着坚定不移的力量。人涵养了这样的心,这样的心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