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90)|人性善论给人以希望

2024-01-31 16:04: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6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解: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也有人说:‘人性可以成为善的,也可以成为不善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在位,百姓便趋向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在位,百姓就趋向残暴。’还有人说:‘有的人天生就善良,有的人天生就不善良;所以,以尧这样圣明的人为君而有象这样的坏人,以瞽瞍这样坏的人为父而有舜这样的好儿子;以纣这样残暴的人为侄子并且还是国君,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如今,您说‘人性善’,那么,他们都错了吗?”孟子说:“就人的实际资质看,那人性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性善。至于人做了不善的事,那不是人的资质的缘故。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培养起来的,是我的人性本来就固有的,不过是因为没有好好思索这点罢了。所以说:‘追求善性就会得到,放弃善性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大得无法计算的,这都是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天生善的资质的缘故。《诗经》上说:‘天降生了众民,每一样事物都有规律。老百姓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于是就喜欢那美好的德行。’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理呀!原本有事物就有规律,老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于是就喜欢那美好的德行。’”

孟子在此节对其性本善的思想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三种关于人性的思想,在人性无善无恶、人性可善可恶、人性有善有恶之外,孟子提出的是“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内容都是人性所固有的,这时对孟子思想最大的挑战还没有产生,那就是同为儒家内部的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的思想。

在此节的上五节和下面的数节,孟子都对其性善论思想进行了论证,但正如前面指出,其论证方式偏于比喻论证、哲学思辨,在今日看来,都不能说是有效的论证。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只能说孟子对此提出了“性善论”的伟大猜想。

具体到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人,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复杂的巨系统,有着身体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复杂结构,要比动物界其他任何动物的系统结构都复杂得多。依照系统论的科学结论,复杂的系统就会有相应的功能涌现。人的生命体这一复杂巨系统与其他动物相比,涌现出诸如思考的功能、语言的功能、行动的功能等等,是可观察的经验事实。这里面为善的功能、向善的能力,可以说是有系统基础的(当然是否能排除为恶的功能、向恶的能力仍然没有定论)。但是,系统是否就能产生有着具体内容的善,如仁义礼智等,还有待于未来科学的研究。不过,孟子作为一名思想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频发、百姓流离、相互残杀的黑暗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畏黑暗的遮蔽,提出了人性善的伟大猜想,并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内在融洽的思想体系,首次提出了仁政学说。于黑暗中看到光明,于寒冷中看到温暖,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给人以光明,给人以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这正是孟子的伟大精神之所在、意义之所在。后世陆王心学的流行,就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