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87)|如何与古人交朋友

2024-01-10 16:23:4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0·8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解: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与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与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要与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与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书籍,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是与古代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儒家对朋友关系非常重视,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外,视朋友关系为重要的一伦。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交朋友的目的是“以友辅仁”。因此,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对有害的朋友与有益的朋友做了细致地分析,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益友的期待溢于言表,希望在德行、知识上“无友不如己者”,每一个朋友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孟子又对孔子的交友观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要想和别人交朋友,先要有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有人在那儿,也并不是你想去交朋友就能交上的。你想与一乡中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你自己先要能成为一乡中优秀人物;你想与一国中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你自己先要成为一国中的优秀人物;你想与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你自己先要能成为天下的优秀人物。再进一步,孟子讲,你想与古代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你就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古代的人,不但要诵读这人留下来的诗、文,还要理解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把这个具体的人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以把握。这样看来,与古人交友也是很难的。古人就在那儿,不是你说了成了他朋友就算数的。有人自诩尚友苏东坡,但并未读过苏东坡的诗、文,也不了解东坡的生命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变迁,起东坡于地下,恐怕他老人家会一脸茫然的。总之交到优秀的、高水平的朋友其实是很难的,这取决于人、己双方。因此,当年鲁迅先生在熙熙攘攘的上海滩上,经过了那么多的人来人往,最后却只把这样一句话送给了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9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解:齐宣王向孟子询问有关公卿的问题。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类公卿?”齐宣王说:“公卿还有不同吗?”孟子说:“有不同。有一种是王室同宗的公卿,有一种是非王室同宗的公卿。”齐宣王说:“请问王室同宗的公卿。”孟子回答说:“国君如果有大的过错,他们就要劝谏,如果反复劝谏国君还是不听,他们就要废掉国君另立他人。”齐宣王听后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诚实地回答。”齐宣王的脸色恢复了正常,然后他问非王室同宗的公卿。孟子回答说:“国君有过错就要劝谏,反复劝谏国君还是不听,就要辞职离开。”

孟子首先界定了公卿大臣的职责,在国君有过错时,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有义务加以劝谏,多次劝谏国君依然不听,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就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是王室同宗的公卿就要想办法去废掉国君,另立他人;如果是非王室同宗的公卿就要辞职走人。其次,孟子说公卿也是在说国君,他对于国君并没有所谓的愚忠。他认为国君也并非天命所归,而是可以更换的,国君做得不行,同宗室的公卿可以集体起来废掉他,另立新人;非宗室的公卿也应尊道不尊人,要以不合作的方式向国君表明态度。所以,孟子深化了孔子“君君臣臣”的思想,对国君和大臣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有着儒家知识分子“志于道,据于德”的精神气概,难怪后世一些独裁的君王不喜欢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