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85)|为什么去做官

2023-12-27 14:56:1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0·5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解: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候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候也是为了奉养父母。因为贫穷出来做官,就该推辞高位甘居低职,推辞高薪甘受低薪。推辞高位甘居低职,推辞高薪甘受低薪,什么职位才适宜呢?守门打更都可以。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他说:‘只要账目核对无误就可以了。’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只要牛羊能茁壮成长就可以了。’地位低下而妄言朝中大事,是罪过;在君主朝廷中做高官而正道不得施行,是耻辱。”

孟子认为,把做官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也是可以的,但以这种目的去做官,就不要去追求高位高薪,看门打更、能够温饱,就可以了。在这样的位置上一定要本分,如果放言高谈、妄议朝政,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却又会迷惑老百姓,那就是一种罪过了。在孟子看来,做官的更重要目的是可以行道,取得了很高的位置,却又只想着养家糊口的勾当,这样的人素餐尸位,不能把治国理政的理想推行下去,也是非常可耻的。这一节,体现了孟子对出仕为官的职业伦理的思考,对于建立一种官场上的伦理学很有启发。当然,随着现代行政体系的系统化、复杂化和严密化,这一体系内的角色意识、职业道德建设,要远比孟子设想的复杂多了,因为现代人的目的更加多元化了。

10·6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解:万章问:“士不依附于诸侯而生,是为什么?”孟子说:“是不敢。诸侯失去了国家,依附于其他诸侯,合乎礼仪;士依附于诸侯,不合乎礼仪。”万章问:“如果国君送给粟米,接受吗?”孟子说:“接受。”万章问:“接受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国君对于别国迁来的人,本来就应该周济的。”万章问:“周济就接受,赐予就不接受,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是不敢。”万章问:“请问不敢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职位,因而从上面得到衣食的待遇。没有固定的职位而从上面得到赏赐,这被认为是不恭敬的。”万章问:“国君送来的,就接受,不知道能经常这样吗?”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一次次问候,一次次送来肉食。子思很不高兴。到最后,他把来人赶出大门,自己朝北面磕头作揖而拒绝了。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国君是把我当作犬马来畜养的。’从此鲁缪公才不再派使者送东西了。喜爱贤者却不能任用他,又不能奉养他,能说是喜爱贤者吗?”万章问:“请问国君要奉养君子,如何才能说得上是奉养呢?”孟子说:“以国君的名义送过来东西,君子拱手再拜跪下磕头接受了。以后就让管仓库的继续送粮食,管厨房的继续送肉食,不必再以国君的名义送来了。子思认为送来一锅肉使自己不胜其烦地一次次跪拜行礼,实在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尧对于舜,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去服事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备齐,使舜在田野中得到很好的奉养,后来又提拔他登上高位。所以说,这才是王公尊重贤者的正确做法。”

孟子提倡士不依附于某个诸侯,无功不受禄。接受别人的周济、赠送,也不能低三下四,这表现了孟子对自我尊严、人格独立的重视。这种精神对后世知识分子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送人东西、周济别人,这是好事,但这样的好事如果整天挂在嘴上,唯恐周围的人不知道,不独知识分子不高兴,就是普通人次数多了,也会心生不满的。所以,如果有人对别人做了好事,却并没有换来别人的好感,自己先不要急着谴责别人不知感恩,还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做好事的方式有没有问题,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