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80)|从厚道处知人论事

2023-11-22 15:45:0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9·8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解: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住在卫灵公所宠幸的宦官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宦官瘠环家里,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住在颜雠由家里。弥子瑕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瑕对子路说:‘孔子要是住到我家,卫国卿相的职位便可以得到。’子路把这意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一切由命运安排。’孔子进取以礼法,退舍以道义,得到职位或得不到职位处之坦然说是‘由命运安排的’。如果他住在宦官痈疽和瘠环家中,这样的行为便是无视礼法与命运了。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得志,在宋国又遇到司马桓魋要拦截并杀死他这样的事,只好乔装打扮悄悄通过宋国。当时孔子正处在困境之中,就住到了司城贞子家中,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在朝的臣子,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寄居到宦官痈疽和瘠环这样的人家中,那还是孔子吗?”

孟子认为,孔子也是一个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他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绝不会因为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原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至于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自己不可控制的,孔子将其称作命。在命面前,人无所作为,只可顺其自然。孔子就用这一思维框架,既坚持了自己行为的道德原则,又保持了自己的内心平静。这也是许多哲人处理世事共同的做法。

9·9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解: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通过养牛来巴结秦穆公。’这事确实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百里奚是虞国人。当时晋国用垂棘所出的美玉和屈地所产的良马,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劝谏国君不要同意,同样是大臣的百里奚却没有劝谏。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劝谏就离开了虞国,到了秦国,他已经七十岁了,他竟然不知道,用替人养牛的办法去巴结秦穆公,是一件鄙污的事情,能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知道不可劝谏就不去劝谏,能说他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吗?知道虞公将要自取灭亡而先离他而去,不能说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他在秦国被任用时,就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一起有所作为的君主而辅佐他,能说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吗?辅佐秦国而使其君主秦穆公扬名于天下,能够流芳于后世,不是贤能的人能做到这一步吗?卖掉自身以成全国君,乡里洁身自好的人都不会这样做,难道说一个贤能的人会这样做吗?”

孟子从自己的道德理想出发,以正面的、积极的心态去分析百里奚的所作所为,这表现了一个儒者的厚道之处,他总是从好的方面去看人、去分析历史资料。尽管真实的历史也许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