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75)|处理家庭关系,要以最大的善意忍耐

2023-10-18 15:20:3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9·3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解:万章问:“象每天都把谋害舜作为自己要做的事,舜做了天子只是放逐他,这是什么原因?”孟子回答:“是把象封在了地方。有人说,这是放逐罢了。”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的君主杀死在三危,把鲧诛杀在羽山,治了这四人的罪而使全天下都归服了,因为舜惩罚的都是不仁之人。象是最没有仁德的人,却把他封在有庳。有庳那地方的人有什么罪过呢?仁人就该这么做吗?对别人就严加惩罚,对自己的弟弟却封给国土?”孟子说:“仁人对于他的弟弟,心中既不藏着愤怒,又不留着怨恨,只是想亲近他爱护他而已。亲近他,就要让他尊贵;爱护他,就要让他富有。把有庳封给象,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自己当了天子,弟弟却是一个百姓,这样能说是亲近他爱护他吗?”万章问:“请问有人说是放逐,这是什么意思?”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封国有所作为,天子派遣官吏去治理他的国家,并且收取百姓贡税,所以又说他是被放逐。象怎能有机会虐待那里的百姓呢?虽然如此,舜还是常常想见到弟弟象,所以象不断地来朝见舜。有个说法‘不必等到朝贡的日子,平常也以政事为名接见有庳的国君’,说的就是这件事。”

儒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个基本的大原则,那就是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像个国君的样子,臣子才会像个臣子的样子。国君不尊重臣子,那就休怪臣子也不尊重国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也很好理解,基本上就出于一种动物本能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人要以德报怨,孔子便反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他进而强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尽管也讲了“父父、子子”,但在这一大原则之下,孟子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却有着更加精细的思考,对于孝和悌这两种行为,孟子赋予了更多的耐心与宽容的内涵。也就是说,在家庭中处理与父母及兄弟姊妹的关系时,孟子是反对这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行为的。舜的父母对舜不好,舜并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以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对待父母,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使这种关系破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把这种关系恢复到最佳状态。舜的弟弟对他不好,舜做了天子以后,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他加以惩罚,而是以当时人们认可的方式也对他进行了分封,并创造条件兄弟之间经常相见,保全了兄弟之情。在孟子看来,舜才是孝、悌的典范,值得人们学习。舜在父母、弟弟那样不好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家庭的完整、和谐,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与父母、兄弟、姊妹、爱人等等家庭成员相处时,是做不到舜那样的宽容与耐心的,别说受了舜那种大磨难,就是一点点的小事情,也都会理直气壮地“来而不往非礼也”:父母对我有点不好,我马上反过去给他们脸色;兄弟姐妹计较钱财,我马上反过去也与他们计较;爱人说话不给我面子,我马上反过去让其下不来台。许多家庭的芥蒂乃至破碎,就是在这种的作用与反作用间一点点造成的。父子不责善,感情一旦受了伤害,再恢复就难了。孟子以舜在家庭中的极端处境为例子,为世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提供了普遍的原则。至于舜封弟弟这样在今天看来十分不合理的事情,那只是孟子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局限性,辩证地对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