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72)|一妻一妾的齐人的子孙们

2023-09-20 16:02:5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31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解:曾子住在武城,有越国人入侵。有人说:“敌寇来了,何不离开这儿呢?”曾子说:“不要让人住到我住的地方,损毁了里面的树木。”入侵者撤退了,曾子说:“把我的房屋修好,我要回去了。”入侵者撤退了,曾子就回去了。他身边的人议论说:“武城人对待先生是这样的忠诚而且恭敬,入侵者来了,先生却带头离去使百姓望而效之;入侵者一走,先生就回来了,这样恐怕不可以吧。”曾子的弟子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所理解的。过去先生住在我家,恰逢背草的人作乱,跟随先生的七十人和先生离开了,没有参与对作乱的处理。”子思住在卫国,齐国人入侵。有人说:“入侵者来了,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子思说:“如果我离开了,国君和谁一起共同守城呢?”孟子说:“曾子、子思的原则是一样的。曾子,是老师,是长辈;子思,是臣子,是小官。曾子、子思如果互换位置也都会这样做的。”

孟子强调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其所作所为自然有所不同。但作为角色伦理的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做好在这个角色上应做的事情。

8·32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解:储子说:“王派人来观察先生,真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吗?”孟子说:“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和别人是一样的。”

这是孟子的平等观。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讲,圣人也不是特别的人,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人性。这共同的人性,就是人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都有善端。圣人把仁义礼智等善的内容存于心中,这向善的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性。普通人如果努力修身,也能与圣人同样。这一平等观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在道德世界的不断自我追求。

8·33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解:有个齐国人和一妻一妾住在一起,这个做丈夫的每次出门,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妻子问和他一起吃喝的(是谁),他都说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妻子告诉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一同吃喝的(是谁),(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但从没见这样显贵的人来过家里,我要暗中看看丈夫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早晨起来,她悄悄跟在丈夫后面走,走遍全城没有一个站着跟他说话的人。最后到了东城外的墓地,来到上坟的人面前,乞讨他们剩余的祭品;不够吃的,又四处张望跑到别人那里,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他的妻子回来,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终身指望的人,今日竟是这个样子。”妻和妾一起责骂丈夫,在堂前相对哭泣。但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洋洋得意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吹牛炫耀,威风凛凛。由君子看来,有些人用来乞求升官发财的做法,能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不相对哭泣的,是很少的。

孟子以讲故事的方法给社会中的一些人画了一个像,勾勒了一个典型形象。这样的人,从他那个时代到今天都没有绝迹,这就是孟子作为思想家的穿透力。在今天,有的人为了升迁奴颜婢膝,毫无操守,像有人每天都给他以为可以决定其升迁的人请安,有人大肆敛财送礼,有人出卖色相,一旦获得个一官半职,便如鲁迅先生讲的“人一阔,脸就变”,趾高气扬于自己的同学、同乡、同事面前,完全忘了自己是几斤几两,是怎么得来的。“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骄人于白日”,或许与孟子讲的不同的是,这些人的家人已没有了齐人“一妻一妾”的羞耻感,而是有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自豪感,这比孟子的描述又等而下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