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67)|人生需有本源

2023-08-16 15:20:3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15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解: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而又详尽地解说,是为了达到可以说得简略平易。”

博学又能详尽解说,目的是要融会贯通,对知识进行新的、更高地概括,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只有有了对一般的熟练掌握,然后才能做到“吾道一以贯之”,再去讲这个道理时,才能做到简单、平实。这也就是俗话讲的“真佛只说家常话”,许多大思想家文章都是家常话,就是因为其思考的透彻、深刻。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思想家的文章却是以晦涩著称的,许多人读不懂,又加重了对其的崇敬乃至膜拜。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这样,常人对于其文章难懂,根本不敢置喙。但同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就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康德之所以会写出模糊的东西、提出一些恍惚不定的概念,还是因为他并不十分清楚他所想的是什么、他所要的是什么。一句话,也就是没有做到孟子所说的“博学而详说之”。

8·16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解:孟子说:“以善而使人服输,没有能使人佩服的;以善来熏陶培养人,才能使天下人都佩服。天下的人不心悦诚服而能称王的,是从来未有过的。”

以道德绑架别人,使别人对你产生敬佩之心,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真正让人在道德上高看你一眼、对你心生敬佩,就要从自我做起,以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别人、带动别人。孟子指出了一种很微妙的人类心理。但自古至今,很多人并未接受孟子的教导,而总喜欢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大声指责,仿佛这样就成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尤其是一些官员和文人喜欢如此,他们这样做时,恰恰起了反作用,只会让老百姓心烦,更加看不起他们。

8·17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解:孟子说:“说话没有内容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后果,应由妨碍贤者进用的人来负责。”

一个社会如果语言浮夸、假大空,官话套话盛行,那么社会就是危险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危险的局面呢?孟子认为,是用人路线出了问题,浮夸之人当道,贤者被埋没,就会有这个问题。社会风气不好,说到底应由用人的人来负责任。

8·18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解:徐子问:“孔子数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从水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孟子回答说:“有本源的泉水不断涌出,昼夜不停。灌满了低洼地,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归到大海中,有本源的事物便像这样,孔子得到的启发就在这里。如果是没有本源的水,像到了七八月间集起来的雨水,大小沟渠都满了;而它们的干涸,一会儿就可见到。所以名声超过实际状况,君子是引以为耻的。”

孔子多次赞叹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望着滔滔的河水说:“精进的人就像这水流一样,日夜不停地向前进!”孟子理解孔子又深了一层,他认为,孔子赞赏的是有源之水,泉水的盈科而进,河水的滚滚东流,都是因为有源头。一潭死水,无论水面多大,总有干涸的一天,孔子是不会去赞叹的。水中有大哲理,儒家、道家都喜欢拿水来讲道理,老庄取其至柔至刚的辩证法,孔孟取其有本有源的精进不已。在孔孟看来,人生如水,需要有本有源,这样无论功业、学问、名声等等才会不断得到充实,否则便如沟中死水,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人心中有追求、有信仰,人生才会有本源,才会活得踏实、充满力量,才会有不断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