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65)|贤能者的责任与使命

2023-08-02 15:13:1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4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解:孟子说:“士人没有罪却被杀,那么大夫就可以离去了;老百姓没有罪却被杀,那么士人就可以迁往他国了。”

政治无道,官员、知识分子可以用脚抗议。这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众国林立的环境产物,也可以看到孟子的精神气象。

8·5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解:孟子说:“君主为仁,就没有人不为仁;君子为义,就没有人不为义。”

孟子强调了改善政治生态,君主所起的巨大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孟都强调为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8·6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解: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德行完备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孟子并非教条主义地对待礼和义,一听到礼和义,就立马去践行,而是对此先有一个冷静分析、理智判断的阶段。那些打着礼、义的名头,其实却并非礼、义的东西。孟子认为,德行完备的人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也不会去做的。把人培养成这样的大人,也是孟子教育的目标之一。

8·7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解:孟子说:“言行中道的人要去教育培养言行偏离中道的人,才能卓越的人要去教育培养缺乏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兄。如果,言行中道的人抛弃了言行偏离中道的人,才能卓越的人抛弃了缺乏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品行差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量了。”

孟子强调了贤能的人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强调了不贤能的人也都有乐于向学的天性。他同时批评了那些只管好自己的个人主义者,认为他们即使再贤能,如果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就和不贤能者没有多少差别了。这也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是中国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精神源头之一。

8·8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解: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面对这一局限性,孟子强调的是无为和有为的辩证法,要学会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行。什么都想要,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经营事业也是如此,做学问是如此,道德修养也是如此。现实中,人们到老一事无成,诱惑太多,啥方面都想有所为,人生无定力,是重要原因。从年轻时就知道孟子这句话的含义,坚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太少了,而往往正是这样的人,人生的成就更大。

8·9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解:孟子说:“谈论别人的缺点,由此带来的后患要怎么办?”

孔子、孟子都强调不要过多谈论别人的缺点。有那个时间不如反省自我,做好自己。这样的态度和当今网络上一些人总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批评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谈论别人的缺点有什么后患?孟子没有讲。最大的可能不是招来挟怨报复,而是错失了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可能。孔孟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当然会谈论别人的缺点,但这是以教育为目的,与道德绑架性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