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55)|人和制度都重要

2023-05-24 15:52:3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卷七·离娄章句上

7·1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盘的手艺,不靠圆规、直尺,也画不好方的和圆的;即使有师旷的听力,不用六律,也无法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道德理想,不依靠仁德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将天下治理太平。现在有些诸侯有仁心仁名,但老百姓却感受不到他的恩泽,他们也不会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虽有仁心而没有推行先王仁德的政治制度。所以说,光有颗善良的心不足以搞好政治,光有好的法律制度也不会让其自动运行下去。《诗经》上说:‘不出偏差,不要遗忘,一切依照过去的规章制度。’遵守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事,从来没有过。圣人用尽了视力,又借助于圆规、直尺、水平仪、绳墨来制造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物,各种器物就用之不尽了;圣人用尽了自己的听力,又借助于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乐作品就听之不竭了;圣人用尽了自己的仁爱心思,又借助于不忍让人受苦的政治制度,各种仁德就遍布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依靠丘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沼泽。治国理政不借鉴于先王的法律制度,这能说是明智吗?因此惟有仁者才适宜处在位高权重的位置上。不仁的人待在这样的位置上,就会把他的邪恶传播给众人。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没有法律守则,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员触犯仁义,百姓触犯刑法,这样的国家能够存在下去那是侥幸啊。所以说:城墙不坚,军备不足,不足以成为国家的灾难;田地未开垦,财物未积聚,不足以成为国家的祸害。在上的没有礼法,在下的没有学习,违法乱纪的民众越来越多,国家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诗经》上说:‘上天正在颠覆国家,不要再喋喋不休了。’喋喋不休就是放肆随便。服务君主不忠义,进退出处不合礼,一讲话就诋毁先王之道,这就是放肆随便。所以说,要求君主去做困难的事是对他恭敬,向君主陈述善行堵塞他邪僻的想法是对他尊重,认为自己的君主不能做点难事、好事是在对他伤害。”

孟子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理国政上,好的人需要好的制度,好的制度亦需要好的人去推行。只有好的人与好的制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仅有好的制度而没有好的人,“不仁而在高位”,最终制度也会败坏,国家走向混乱;仅有好的人而没有好的制度,国家依然治理不好。孟子见过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要易之以羊,十分有爱心,但他仅有这种仁心,却没有推行先王好的政治制度,齐国并没有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产生好的人与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政治文化;好的政治文化需要有对仁、义、礼的遵守,对先王之道的敬畏,尤其要有着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孟子对何为“恭”、何为“敬”、何为“贼”的重新定义上,理解了这些定义,便可知庸俗的政治文化何以为庸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