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4)|尧舜之忧何在

2023-02-22 14:53: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4·5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解:“后稷教会老百姓种庄稼,栽培五谷,谷物成熟了就能养育百姓。人类有个规律,吃饱了、穿暖了、住得舒适了,如果没有教育,那么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对此感到忧虑,便安排契担任司徒,教育老百姓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父子之间有亲爱,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男女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尧帝说:‘慰劳并劝勉他们,改正并匡直他们,辅助并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走上正路各得其所,然后又振作并提高他们。’圣人为百姓忧虑到这个地步,还有空余时间耕种吗?”

在社会上有分工进行各方面的生产劳动、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这种社会分工不仅有着横向的广度,而且有着纵向的深度。说明孟子对社会分工的认识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马克思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分析研究,是对此一问题的进一步科学化。

5·4·6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解:“尧以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为自己忧愁,舜以得不到禹、皋陶这样的人为自己忧愁。那以百亩农田不易种好为自己忧愁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别人的叫作惠,把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作忠,为天下得到人才叫作仁。所以,把天下禅让给别人容易,为治理天下得到人才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伟大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效法天的高大,多么伟大啊!老百姓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他的赞美!舜是真正的君主啊!多么崇高!拥有天下却不私自占有它。’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他们的脑力吗?只是没用在耕种庄稼上罢了。”

社会分工不同,不同的角色所考虑的问题不同。孟子以尧、舜为例,说明天下重要的事情并非像农家学派所认为的只是人人亲自下田劳动。对于尧、舜这样治理天下的人而言,比他们亲自耕种庄稼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如组织管理做好分配,搞好教育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等等。孟子重点讲了为治理天下选好接班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天下当时的治理,而且还关系到未来天下能否治理好,比农夫忧愁百亩农田能否耕种好要重大多了。

这其实表达了孟子心目中理想的政权交接方式。孔孟等原始儒家其理想的政权交接绝不是后世所谓的“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这种私天下的方式,他们早就悬了一个更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尧传舜、舜传禹这样的所谓“禅让制”。这样一个政治制度的关键就在于传之得人,于是如何为天下得人就成为尧、舜这样的统治者所应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天下百姓的直接利益。像尧得了舜、舜得了禹那样,天下治理就会一代接着一代干,百姓的生活也就能保持着可持续进步。但残酷的历史是,除尧、舜、禹这样的传说外,真正的禅让制并未得到过实行,许多都是玩假的,有的则是得之非人,像西汉时的王莽,名义是“禅让”得来的政权,却把天下搞得混乱不堪,以至于唐时白居易有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人是会演戏的,如果有一套机制、方法,能够保证尧识别并禅让于舜,则孔孟的政治理想倒不失为一种高效、专业、贤能且有益的权力转移方式,这值得人类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