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3)|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2023-02-15 15:26:1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4·3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解:(陈相)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能与耕种庄稼兼着做的。”(孟子)说:“那么独独治理国家可以和耕种庄稼兼着做吗?有官吏做的事情,有民众做的事情。并且一个人身上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工作才能完备。如果一定要一一自己生产才能使用,这是引导天下人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做治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养活别人,治理人的靠别人的生产劳动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孟子用追问的方法显示了许行学说的内在矛盾,以逻辑的力量让陈相不得不得出了许行学说之外的一个结论,即“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能与耕种庄稼兼着做的。”孟子以辩论对手的这个结论作为自己的前提,展开了思想的正面阐述。

既然各种工匠的工作不能与耕种庄稼兼着做,那么治理国家这样的工作同样也不能与耕种庄稼兼着做。孟子的思想已触及了社会分工的理论。社会生产劳动是一个系统,让这一系统能够有效、有序地运行下去,并且可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就需要有组织管理。生产能直接创造效益,组织管理亦能创造效益,这在现代社会已是看得很清楚的事实。而且组织管理也不仅仅是优化生产劳动,其还实现社会系统的其他功能,像公共设施维护、文化教育等等。这些思想在孟子尽管没有展开,但都有了萌芽,所以他才有了本节的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过去曾经批评孟子这是“剥削有理”,那是没有看到组织管理的功能,当然组织管理也会有腐败、混乱、失灵的时候,但那是要改善组织管理,而不是不要组织管理。良性的组织管理自有其劳动的价值,他们获得报酬并不是在剥削直接的劳动者,他们提供了直接的劳动者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5·4·4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解:“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天下泛滥。草木丛生,禽兽繁殖众多,五谷没有收成,禽兽挤压人的生存空间。中原大地到处是走兽飞鸟出没的踪迹。尧帝特别忧虑这些状况,把舜提拔上来进行全面治理。舜派伯益掌管火种,伯益就用大火把山野沼泽的草木烧掉,禽兽都逃跑躲藏起来了。禹又疏通了九条河道,引导济水、漯水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疏导淮水、泗水,让它们都流入大江之中,这样中原大地才能耕种土地有粮可吃。那个时候,大禹在外面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无暇进去,虽然他自己想耕种土地,可能吗?”

孟子以尧舜时代为例子强调了人类社会进行分工、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那时,人类连禽兽都无法战胜,如果不能组织起来,生存下去都没有可能。作为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还要整理土地、治理水患,这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所能完成的。这时就需要像舜、禹这样的人出面加以组织、领导,进行合理地规划、安排等等。他们的工作任务及强度都绝不是一个农夫所能比拟的,而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客观意义也绝不是一个农夫的耕种庄稼所能比拟的。尤其是治水,体现了人类组织的严密合作和精密分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专门的组织协调人员,根本不可能成功。许行学派的思想只能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