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41)|如何解决土地问题

2023-02-01 16:22:1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3·2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解:滕文公派毕战来向孟子咨询井田制的办法。孟子说:“你的国君要推行仁政,选择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努力啊!推行仁政,一定要从厘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地面积就不平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残暴之君与贪官污吏一定要破坏田界。田界厘定清楚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就能轻而易举了。滕国,土地狭小,但也有治国理政的官吏,也有耕种生产的农人。没有官吏就没有人来治理农人,没有农人就没有人来养活官吏。我建议在郊野地区用九抽一的助法,在城市中用十抽一而让居民自行缴纳。卿以下官吏一定要有祭祀用圭田,每人五十亩。家中未成年的男子每人二十五亩。丧葬迁居都不用离开本乡,同一乡里用一块井田。各家出出入入相互友爱,防御外人时互相帮助,有人生了疾病时互相照顾,这样老百姓间就亲爱和谐。每一方里为一块井田,每块井田有九百亩,其中间一块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农户各有一百亩私田,共同耕种养护公田。公田里的农事先做完了,然后各家才敢做各自私田上的事,这就是区别官吏和农人的办法。这是井田制度的大致办法。至于如何调节完善,那就要看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井田制是孟子推崇的一种公私兼顾的土地制度。在孟子以前时代,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开发利用的土地多在肥沃的淤积平原,因此井田制是一项较好的制度设计。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仅仅是肥沃平坦的平原已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一些丘陵山地也被开发出来,这时再机械地执行井田制就已不可能了。到孟子时代,井田制已近乎乌托邦了,因此即便是滕文公诚心诚意地学习推广,其后果如何也没有下文。后世儒家中,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以井田制解决国家严峻的土地兼并问题,如北宋的张载等,但都没有成功。这说明,历史条件变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井田制无法机械地推广,但井田制所体现的一些原则和理想却有着恒久的意义。首先,公私兼顾地解决了土地问题这一大原则,仍是防止土地出现历史上的大兼并的基本思考方向,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有解决好。王朝初始,耕者有其田,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王朝末年,土地兼并,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积累。今日农村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所有权与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制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很好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从根本上体现了公私兼顾的原则。其次,孟子提出的厘定公私边界以防贪污腐败的原则也是很有道理的,许多暴君污吏故意混淆公私边界正是为了浑水摸鱼,化公为私。再次,孟子提出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依然是农村建设的理想。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的具体落实,里面提到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使“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孟子的这一理想得到了丰富和细化,到2035年这些目标基本实现以后,可以说孟子所提到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理想才实实在在地在大地上出现了。

孟子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实现了其仁政的理想,到今天才可说有了现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