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7)|人生修养的三重境界

2022-10-12 15:47:1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7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解:孟子说:“制箭的人难道比制甲的人更不仁吗?制箭的人唯恐不能伤人,制甲的人唯恐被人伤。治病的巫医和做棺材的匠人也是这样。因此选择谋生的职业不能不谨慎。孔子说:‘住在仁中才好。选择安身之处而不居于仁中,哪能算是明智呢?’仁,是上天给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安身立命的住所。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为仁却做不到仁,这是没有智慧。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就是被他人奴役的奴仆。成为奴仆而耻于被他人奴役,就好似制弓的人耻于制弓,造箭的人耻于造箭。如果耻于这样,不如去为仁。为仁的人好比是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发箭。发而不中,不去埋怨超过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从人是一个具有身、心、神三层结构的系统存在来看,仁是人的精神层面所具有的一个价值世界。这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所在,也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此家园中,人可以有精神的自由和自得的快乐,完全不必受制于外界的制约。人应该努力在自己的精神层面建构起这样的价值世界,儒家孔颜之乐的乐处,就在于有了这样的世界,因此,可以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此外,把仁的精神实践出来,也是一件操之在我的事情,不像一些外在的追求,主要看外面的条件和别人的决定。因此,践行仁不如意,就要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仁正是人的主体价值、人的独立性之所在。

3·8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解: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的错误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别人的善言,就表示拜谢。大舜的格局又更大了,他善于向别人沟通学习。能够放弃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服从别人正确的观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推行善的事业。他从种庄稼、制陶、打鱼到最后成为天子,没有一件长处不是从他人那里吸取来的。把别人的长处吸取过来去推行善的事业,更容易激发别人的主动性、自觉性,这就是在协同带动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的德行没有比协同带动别人一起行善更大的了。”

孟子讲了人生修养的三重境界。子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高兴,这是勇于改过的境界;大禹听到别人的善言就拜谢,这是勇于迁善的境界;大舜则是乐于放下自我,吸取众人的长处,带动众人一起行善。三重境界的格局一重比一重更宏大,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一个发展过程。看似平易,其实每一重境界都很难做到,都需要极高的人生修养。别说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就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则高兴,一般人就很难做到。现实中的很多人都容易看自己的优点,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别人一旦指出自己的缺点,心里就不高兴,甚至勃然大怒的也不在少数。放下自我去服善,放下自我去吸取众善,并进而一同为善,这恰恰是圣贤之为圣贤的表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毛泽东思想有三个活的灵魂,分别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群众路线是指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基础上,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将群众中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这是大舜的舍己从人、取诸人以为善,也是孟子所称颂的“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君子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