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6)|人人都有为善的功能

2022-09-28 15:09:5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5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孟子说:“尊重贤良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在国家中都有合适的职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很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朝廷中服务。市场,提供存放货物的场地而不征收税费,依法收购而不让货物在货场里滞销,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很高兴,并且愿意在这市场上存放货物。关卡,只是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人都会很高兴,并且愿意在这里的道路上通行。耕田,只要耕者助耕公田而不再有别的税负,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很高兴,并且愿意在这里的田野上劳作。居住,没有额外的税收和徭役,那么天下的居民都会很高兴,并且愿意在这里的城乡定居。如果真能做到这五个方面,那么邻国的老百姓就会仰望如对父母。如果邻国的国君带领军队来攻打,就如同率领着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够成功的。像这样,就会天下无敌。天下无敌的人,就是天所任命的官吏。如此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孟子从如何对待士人、商人、旅人、农人、居民五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仁政理想。做好这五个方面固然是仁政,但由此得出无敌于天下,并进而统一天下,还缺乏许多必要的条件,孟子在此逻辑上迈的步子似乎太大了。

3·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心。先王有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心,才会有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政治。用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心,实行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手掌上运物一样简单。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受别人受苦受难的心,原因是,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快要掉到水井里,都会出现惊恐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想借此在乡里乡亲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哭叫声。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辞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君主不能行善,是伤害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扩大充实它们,就会像柴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那样越来越大。假使能扩充它们,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能扩充它们,连侍奉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

孟子用人的心理感受来论证每个人都有善端。从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身、心、神三层结构的复杂系统存在来看,人的系统远高于一般的动物系统。复杂系统就会有其独特的功能涌现,人的独特系统结构是人有可能发展出语言、道德、文明等人文世界的基础。就此而言,孟子讲人不同于动物而有其善端是正确的。在开端意义上、倾向意义上,讲人性本善的性善论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