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3)|孟子向孔子学习什么

2022-09-07 15:28: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2·5“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解:公孙丑)问:“宰我、子贡善于用语言表达义理,冉牛、闵子、颜渊德行修养高而言之有味。孔子这两方面兼而有之,但他自我评价说:‘我对于命辞达义不擅长。’那么老师您(既知言又善养浩然之气)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回答说:“哎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请教孔子说:‘老师,您是圣人了吧?’孔子回答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学习而不知厌烦,教人而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而不知厌烦,就是智慧;教人而不知疲倦,就是仁德。既仁德又智慧,老师您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还不敢自居呢,(你说我是)这是什么话?”

孟子讲不动心,他的学生转过来就对他一个考验。因为孟子自称自己知言而且善养浩然之气,相当于言语与德行两科都很好,而孔子都称自己对于言语方面不是很擅长,于是公孙丑一下就给自己的老师一个大大的赞扬,说孟子一定也是圣人了。事实证明,在如此的夸奖面前,孟子的表现跟当初的孔子一样,确实没有动心。从这一小节开始,此章后一部分,师生二人的论题就转到了对历史人物及孔子的评价上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人生修养皆达到了不动心的境界。

3·2·6“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解:(公孙丑)说:“从前我听说,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某一方面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则大体具备了圣人的全部特点而只是没有圣人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是以哪一种情况而安身立命呢?”(孟子)回答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伊尹、伯夷怎么样呢?”(孟子)说:“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不一样。不是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就不去治理,世道太平了就出来做官,世道昏乱了就退而隐居,这是伯夷;什么样的君主不可以侍奉,什么样的百姓不可以治理,世道太平了出来做官,世道昏乱了也出来做官,这是伊尹;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辞职就辞职,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速去就速去,这是孔子。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没有做到像他们那样。至于我的愿望,乃是希望向孔子学习。”

孟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他并不想居于孔子学生所达到的某一方面,而是要接着孔子讲,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孟子看来,孔子的特点一是集大成,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伯夷的精神层面里有一条消极的原则,即可以不做,他能坚持这一原则而不动心,不会因外界的诱惑而放弃;在伊尹的精神层面里有一条积极的原则,即进取有为,他能坚持这一原则而不动心,不会因外界的艰难困苦而有所动摇;在孔子的精神层面里有一条中庸的原则,也可以说是辩证的原则,他能坚持这一原则而不动心,随时根据外部情况的不同而具体地做出相应的决断。因此,孔子是对消极原则与积极原则的一个辩证综合,是在为人处事道理上的一个集大成者。对于孔子的集大成,对于孔子的具体分析,孟子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后面《万章》中,他讲:“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发心要学孔子,也可见他理想的高远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