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22)|从身心神三者用力修养达到不动心

2022-08-31 15:06:4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3·2·4“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解:(公孙丑)问:“请问老师与告子比,您优长的地方是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义理,我能培养我的一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公孙丑)问:“请问什么是一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孟子)回答说:“这很难说。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最盛大也最刚强,以正直的精神去培养而不加以伤害,就会感觉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要与正义和道理相配合;没有正义和道理,就会萎缩。它是日常行为不断集结道义所生成的,而不是一事偶合于道义就能从外面掩取到生命上来的。如果行为使心中有愧,它就萎缩了。我所以说,告子不曾懂得道义,因为他把道义看作纯粹的外在之物。对于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一定要在做事上去磨炼,而不可急功近利先预期成效,内心不要忘记它,但也不可急急地助长它。不要像宋人那样:有个宋国人忧愁他的禾苗不长而去将它们拔高,十分疲倦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看,禾苗已经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长高的人很少。以为培养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没有好处而放弃的,是不为禾苗锄草的人;人为助长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是拔苗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公孙丑)问:“能知道语言所表达的义理是什么意思?”(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所在,过度的言辞我知道它的背离事实的所在,邪僻的言辞我知道离开正道的地方所在,逃避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所在。这些言辞从心思中萌生出来,就会有害于政治理念;这些政治理念表现在具体政治行为上,就会有害于国家事务。如果圣人复出,一定认可我的这些言论。”

告子是以心理层面的意志力悍然不顾而保持了面对各种情况时的不动心。孟子认为自己优异于他的地方是在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义理的前提下,而培养起来的一种浩然之气,即一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就如同武学中的金钟罩,是没有任何外力能动摇其内心的。按照孟子的描述,这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并不仅仅表现于身体层面,而是精神层面、心理层面、身体层面都达到最优化、系统发力的结果。在心理层面不断地去培养而又不加以伤害,心中就会感觉一种至大至刚的生命状态贯通天地;在精神层面则又需要以系统的义理和价值去配合,缺少了这种义理和价值的支撑,这种生命状态就会萎缩;同时这种生命状态并不是懂一点义理和价值就一下可以建立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贯彻义理和价值,而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实践中有一点不符合义理和价值,如做事自私自利或者放纵身体的欲望等等,这种生命状态也会变得萎缩。这种实践的养成来不得急功近利,而是一个日积月累自然而然的过程。着急地盼望有效果、刻意地去助长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告子的毛病就是不把道义作为一种内在的养成过程,而是看作一种外在的标准,以外在的标准强制把持心的状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义理,对于建立精神层面的义理与价值系统很重要。像告子那样不得于言,道理讲不通、价值观混乱,却又自称有一种盛大流动的生命状态,那不过是一个笑话,而且发于其政还有不少危害。修身养性的功夫要从身、心、神三个层面着手,如此有了一种浩然之气,不动心即是自然生成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