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3)|孟子的民主思想

2022-06-29 15:31: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2·6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解: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您手下有位臣子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了他的朋友,而自己去出游楚国。等到他回来,却发现自己的老婆孩子在挨冻受饿,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国家的司法长官不能有效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说:“撤掉他。”孟子接着问:“整个国家治理得不好,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着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现代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研究中,有所谓时髦的思想实验方法,如爱因斯坦的与光同速、薛定谔的猫、缸之脑、扳道工的选择等等,在思想中构造一个事实,然后推测在这一条件下会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孟子已常常喜欢用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方法。在这一节中,他就用了这样的方法,他在思想中建构了三个事实,层层推进,最后逼得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接不上话来。

孟子的这个思想实验所隐含的思想结论,其实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如果国君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就应该撤换国君。仁政中含有民生,亦含有民主。孟子对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统治者要承担非常多的责任,这作为一个思想传统已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但是,对于孟子仁政思想所逻辑推出的这一民主的结论,由于自汉至清,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时代,在汉赵岐注孟子、宋朱熹注孟子以及清焦循注孟子中,都没有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如,赵岐只是解释“君臣上下,各勤其任,无堕其职,乃安其身也”;朱子则说:“孟子将问此而设上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焦循则只是注疏而没有任何思想解释。对于如此明确的逻辑结论视而不见,这不是孟子思想的局限性,而是后世儒者思想的局限性。思想也并非是直线式进步的。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解:孟子进见齐宣王,对他说:“所谓有历史底蕴的国家,不是指国中有年代久远的高大树木,而是指有累世修德的厚重之臣。现在大王您连亲信的大臣都没有了,过去您所任用的,今天都不知他们到哪儿去了。”齐宣王说:“我如何才能识别大臣没有才干,从而不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能,如不得已而起用新人,将会使卑贱的超越尊贵的、疏远的超越亲近的,能不慎重吗?您身边亲信都说这个人好,还不可以;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好,还不可以;老百姓都说这个人好,然后再加以考察,考察证明他确实好,然后才可以任用他。您身边亲信都说这个人不好,不可偏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不好,也不可偏听;老百姓都说这个人不好,然后再加以考察,考察证明这个人确实不好,然后才可以罢免他。您身边亲信都说这个人该杀,不可偏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该杀,不可偏听;老百姓都说这个人该杀,然后再加以考察,考察证明这个人确实该杀,然后就杀掉他。所以说这是老百姓杀的他。像这样,才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一样的统治者。”

孟子从保持执政团队的稳定性讲到了如何选贤任能、施行刑罚等,他反对仅听小圈子的,主张还要听从老百姓的,但他也反对极端民主化,不偏听偏信也不盲目从众,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