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5)|保护好百姓才能称王天下

2022-04-27 14:25:3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解:孟子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远看不像个君主的样子,到了他身边也感觉不到有令人敬畏的地方。忽然向我发问说:‘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只有统一了才能保持安定。’‘什么人才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什么人会跟着这样的人走呢?’我回答说:‘天下人没有不跟随他的。大王您知道庄稼苗的生长状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干旱,那么禾苗就会枯萎了;如果天上乌云滚滚,下起了大雨,那么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像这样,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生长呢?现在天下各个国家的君王,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人在治理方式上不喜欢杀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伸长脖子盼望他去解救了。真能如此,天下百姓归附他,就好似水自然往低处流一样,那奔涌的势头谁又能阻挡呢?’”

孟子提出了天下统一才能安定的思想。如果天下四分五裂,就会出现兵祸连连,从历史经验来证明,孟子讲的是对的。关于统一的手段,孟子基于自己的仁政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历史经验证明,这只是孟子一厢情愿的理想罢了。暴力手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战争才能结束战争,笼统地反对战争于事无补,只有区分开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然后以正义战争才能结束非正义战争,这是战争的辩证法。

对于人君,孟子认为只有有威严才能像个样子,这点积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构成了中国人对人君的一个基本判断。

1·7·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解: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人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业,所以关于他们的事在后世也没有流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对他们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可以谈谈称王天下的道理。”齐宣王问:“什么样的德行可以称王天下呢?”孟子回答说:“通过保护老百姓就可以称王天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保护老百姓吗?”孟子回答:“可以。”齐宣王问:“根据什么理由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身边的胡龁说过,一天,大王您坐在大堂里,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前经过,大王您看见了,问:‘牵牛去哪里?’那人回答说:‘要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吓得哆哆嗦嗦的样子,好像没有犯罪而被杀死一样。’那人问:‘那么要废除杀牛祭钟的仪式吗?’大王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回答说:“有的。”

孟子见齐宣王,其目的同样是要推广其仁政的理想,要以王道统一天下,而反对霸道。因此故意避而不谈春秋时的霸王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而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思想,以为通过保民就可以称王于天下,如同他对梁襄王提出的思路相似。仁政是一非常高远的政治理想,孟子提出来,这是非常伟大的;但关于实现的手段,孟子想得似乎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