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13)|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2022-03-09 15:56:0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解:曾子说:“我从老师那儿听说: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故臣、保持他父亲的政治措施,是难以做到的。”

孔子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评价正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孔子这一思想,受到韩非子的严厉批判,儒家内部历来也颇有争议。老子死了,儿子接替了老子,一切都不能变,这也太愚蠢了、太脱离现实了。这样批评孔子是简单的。孔子作为大思想家,作过《春秋》这样的历史著作,对其前朝前代的历史变迁、制度沿革都十分熟悉,难道他真这样蠢吗?肯定不会。他这样讲也许大有深意。首先,这是一种古礼自不必说,但对于古礼,孔子亦是有所损益的。孔子只是强调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之后如何做?他没讲,但从他整个思想的体系来看,那一定是要变的。政治改革是复杂的,三年的观察、思考,大约就可以比较清楚了,那么做起来就可少犯错误、阻力也小,成功的机会就大。这样去看,孔子在这儿有着极高的智慧。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改革,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等人的失败,过于急切、不近人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他们作为儒者并没有深切地理解孔子在这儿体现出的智慧。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解: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掌管狱讼刑罚的法官,阳肤去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讲道义,民心早就涣散了。如果你审理案件了解到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同情他们,而不要因为处罚了他们而沾沾自喜。”

人有被动性。社会环境好,他就可能跟着向上向善;社会环境不好,他可能就会因走投无路而违法犯罪。尽管对于人为什么违法犯罪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曾子是站在社会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治理搞不好,造成犯罪率上升,统治者就要负主要责任。因此,对于统治者不讲道义而造成的犯罪,曾子对犯罪者是深表同情的。他对法官建议,要超出法律层面,从更深的社会原因来看问题。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解:子贡说:“纣的不善之处,不像现在说得这么厉害。所以,君子讨厌处在不利的下流之处,天下所有的恶名都集中到他身上了。”

子贡指出了历史与现实中都有的一个现象。在下处的污水坑,上游的污泥浊水都会被人顺到里面去。人也是这样,一旦处在了不利的地位,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许多不好的事都会归到他身上。子贡时代对纣王的评价就是这样,其实纣王并非如此不堪。后来毛泽东评价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人们熟悉的一些历史人物王莽、隋炀帝等都是如此。这样的现象或许还会继续下去,不好改变。因此,子贡的建议仍有意义:君子要努力向善,不要自甘堕落,落在下流。当然,子贡主要从道德的角度讲的。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解:子贡说:“君子犯错误,就像日食月食那样:有了错误,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错误,人人也都敬仰。”

人不是不犯错误,关键是对犯错误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像太阳月亮那样,坦坦荡荡,有了错误,决不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而是要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批评,积极地改正错误。甚而还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帮助了自己的进步,应该高兴,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日食、月食人都看得见,日食、月食过去了,并不影响人们对日月的仰望。君子改过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