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12)|“学而优则仕”只是半截话

2022-03-02 15:10:4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解:子夏说:“在大节上不能突破界限,在小节上可以有一些变通。”

此处讲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大是大非上不可含糊,生活枝节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否则人生就太累了。但这种统一如何把握,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人既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解: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进退应付的工作还可以,但这些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根本的大道则没有,这怎么可以呢?”子夏听说后,说:“咳!言游不对!君子的学问,哪些应先传授?哪些应后传授?这就像花草树木,各有类别。君子的学问,怎么可以歪曲呢(小的地方亦有道)?能够有始有终把从小到大的学问都掌握了,恐怕只有圣人吧!”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担水劈柴、洒扫应对都有道,并非只有治国理政这等大事中才有道。《中庸》中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明时,阳明后学王艮认为,童子端茶中即有道,也是这个意思。子夏比子游笃实,并不一味好高骛远。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解:子夏说:“官做好了就去求学问,学问做好了就去做官。”

儒家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学。官做好了再去求学问,可以更好地提高做官的境界和能力;学问做好了再去做官,可更好地体悟验证这种内圣外王之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举考试就是学而优则仕,干部定期到学校培训就是仕而优则学。这句话仍有积极的意义。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解:子游说:“丧事表现出悲哀就够了。”

这是中庸哲学在面临生死大事上的具体表现。至亲之人逝去,乃人生之大痛,在这种情况下,举办丧礼能表达哀伤之情就可以了,不必过度铺张。另一方面,在情绪上也要节制,要以理化情、节哀顺变,不要过哀伤身。总之,生死之大也要辩证对待。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解:子游说:“我朋友子张是难得的人,但并未达到仁的程度。”

子张为人有别人不及的地方,但失之于偏颇,达不到孔门定义的仁人的程度。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解:曾子说:“子张相貌堂堂,别人很难和他一起去实践仁德。”

看来,子张在同学之间有些道貌岸然,所以别人不喜欢接近他。儒门一直不喜欢外在上过于张扬,而强调“刚毅木讷近乎仁”。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解:曾子说:“我从老师那儿听说过:人平时一般不会充分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吧!”

人平时能节制情绪,但到了丧亲之时就不一定能做到,这是曾子对人情体察之深。《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性至孝,他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对方一听就说不下了,阮籍却请他下完。随后饮酒二斗,放声大哭,吐血数升。等到他母亲下葬时,阮籍吃了一块蒸肉,喝了二斗酒,然后去最后送别。他一路上不停地说:“完了,完了。”放声大哭,又吐了数升血。由于过于哀伤,阮籍如同大病一场,形销骨立,几乎丧失生命。这就很好地印证了孔子的说法。正所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感情之大哀伤并不仅在于父母的去世,世间还有许多悲伤也是人所难以承受的。孔子单单把父母之丧提点出来,只是说明儒家对于孝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