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06)| 孔子有教无类,为啥没有女学生?

2022-01-12 15:05:5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解:孺悲要拜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了。传达刚走出房门,孔子就拿来瑟,边弹边唱,故意使孺悲听到。

孔子用一种行为艺术表达了对孺悲的态度。这种态度要比直来直去更让人记忆深刻,里面有更深的蔑视。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解:宰我问孔子:“三年的丧期,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坏掉;三年不去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上一年的谷米吃完了,新一年的谷米又将下来。取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的时间也就可以了。”孔子问:“吃着稻米,穿着锦衣,你心安吗?”宰我回答说:“心安。”“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守孝时,吃美味不香甜,听美乐不快乐,平日居住不舒服,所以才不这样做。现在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吗?”

孔子批评了宰我,也解释了儒家三年之丧的情感原因。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解:孔子说:“吃饱了饭就是一整天,什么心也不操,难以成才啊!不是有博棋对弈的游戏吗?做做这些,也比闲着无事干好啊!”

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混日子。心无所用,一个人很容易堕落。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解:子路问:“君子以勇敢为上吗?”孔子纠正他说:“君子以礼义为上。君子只是勇敢而没有礼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是勇敢而没有礼义就会抢劫偷盗。”

物极则反,任何一种美德如果没有另一种德行加以节制,不加约束地发展到极端,则这种美德就会转化为一种恶。孔子就是以勇敢为例子,讲了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辩证法的萌芽。同时,对子路这样讲,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因为子路是以勇敢著称的,所以孔子也是要针对他的特点,敲打他一下,以防其走了极端。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解: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恨的吗?”孔子说:“有憎恨的:憎恨专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恨在下位却诽谤官长的人,憎恨勇敢而不讲礼义的人,憎恨敢作敢为却顽固执拗的人。”孔子反问:“赐,你也有憎恶的吗?”子贡回答:“憎恶抄袭别人却显摆自己聪明的人,憎恶以不讲礼义为勇敢的人,憎恶当面揭人短处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孔子反对老好人,认为君子应当敢爱敢恨。他和子贡所憎恨的行为到今天也没有绝迹。尤其是子贡所憎恶的行为,今天一些人一边在做,一边又以此为借口来原谅自己乃至表扬自己,明明是不守规矩却标榜自己勇敢,明明是无脑伤人却自诩直爽,等等。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解:孔子说:“唯有女人和小人不好打交道,亲近了他们就失去分寸不讲礼仪,疏远了他们又会心生怨恨。”

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轻视妇女。这也是他生活的那个轴心时代,全世界的通病,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女人是发育不全的男人,孔子好歹比他还强一点。在民主的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只是成年男子,女人和奴隶是排除在外的。孔子有教无类,但他没有一个女学生。这就是历史局限性,对此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孔子乃至其后很长的时代,《论语》都是讲给男子听的,只有在今日,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论语》才成为对男女都适用的读本。当然,抛开这里的价值判断,孔子确实也描述了一类心理现象,这类现象,“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着,但并不因男女而有别。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解: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讨厌,这人一生也就完蛋了。”

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儒家认为四十岁是成德之年,到了四十岁还没成长好,那就没有希望了。这是激励人的说法,并非四十岁就是个确数。孔子还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成长,啥时都不晚,大器晚成,代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