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021-10-27 14:54: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5·25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解:孔子说:“我还能看到过去史书上存疑的文字,就好像自己有马难驯就借给能驯的人去骑乘训练,这种态度现在已经失去了。”

孔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都提倡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绝不会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对于学问,自己不懂,就记下来存疑,以待将来有人能够解决;就如同自己有匹马,自己驯不了,就不要舍不得,而是将其交给能驯的人去训练。这是一种实事求是且无私的态度。

15·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了品德。小事情上不能忍,就会乱了大计谋。”

孔子把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说,其实是批评了生活中的同一类人。这类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玩小聪明,缺乏大智慧。因为爱玩小聪明,则喜欢耍嘴皮子,不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以为说点好听的就可以在世上混,缺乏对道德的敬畏,最终道德也会败坏在这种人手里;同样因为爱玩小聪明,则是目光短浅,见小利就会忘大义,有点小不如意就会暴跳如雷,一点小钱也舍不得投入,等等。不但做不成大事,而且还会坏了大事。

总之,玩小聪明者缺乏大境界,可怜又可恨。

15·2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解: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一个人,一定要亲自考察一下这个人。众人都喜欢一个人,一定要亲自考察一下这个人。”

孔子认为,众人中有善恶,一个人被众人百分之百厌恶或是喜欢,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要实际地考察一下这个人,然后再下结论。孔子在别处,也曾讲过,众人中的好人都好之、恶人都恶之,这样一个人才可能是好人。那些没有是非标准,让所有人都说好的人,只是俗称的“老好人”而已。

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解:孔子说:“人能廓大道,道却不能廓大人。”

道在这里的意思是有真理之意也有道德之意,无论是真理或道德,它并不能自动实现,而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弘扬、廓大它才行,为了弘道,人有时甚至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历史上,布鲁诺为宣扬日心说这一自然科学之道,被活活烧死就是一个例子,但日心说最终却得到了弘扬、廓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国,从弱小走向强大,无数烈士为此牺牲了生命,这也是人能弘道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亦要经过知行合一的艰苦努力才能达到,需要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是人能弘道。许多人把道当作一种不传之秘、灵丹妙药,以为掌握了道,就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有名有利,甚至产生幸福快乐、内心安静等等,以为穷小子可以变百万富翁,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成功学就是专教人为此的。对此,孔子的回答是,道没有这种功能,有这种功能的东西也不是道。道不弘人,道不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为此而求道,已是背离了道。选择了道,毋宁说就选择了艰难困苦,孔子的一生就是证明。

通过这句话,孔子给了道以崇高的地位。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大门口有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颇得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义。

15·2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孔子说:“有了过错而又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了。”

孔子对人心存宽厚,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允许他改正错误,知错就改,仍是好同志。如果他不知改正,同样的错误又犯一次,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解: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以苦苦思考,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去学习。”

没有问题、没有资料的思考,只能是空想,让人疑惑越来越多,这时就要去踏踏实实地向书本、向实践加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