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9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021-09-29 14:17: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5·1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谋划,就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孔子这一观点已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表现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全局和未来的思考,只关注于眼前的一时一地,就看不到危险,心生懈怠,从而招至祸患的到来,反之,则会朝乾夕惕,反而把许多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了。后世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都是在讲远虑与近忧的辩证法。远与近,既有时间上的意思,也有空间上的意思。今天我们讲要克服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是在从另一个方向处理远虑与近忧的辩证关系。解决近忧也是远虑,有了此种远虑,就可避免更致命的近忧,这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升级版。

15·12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解: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喜好道德就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

司马迁推测,这句话是当年孔子与南子坐车经过长街后,下车时对弟子发的感慨。孔子见南子,与南子一同乘车前后招摇过市,南子当时是国际间的大明星、著名的美女。她坐的车走在前面,孔子坐车跟在后面,街两边的行人却争相一睹南子的芳容,没有人关心跟在后面的知名思想家、道德先生孔子,就如同今天的人追歌星、影星,却对知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没有了解一样。因此,到了目的地,车一停,孔子便发了如此感慨。其实,这也是符合人的特点的,从人是一个身体、心理、精神三个层次的系统存在者来看,好色是生理层面的、先天的,不需要学就会;而好德则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修养加以建构,是后天养成的。孔子这一感慨提醒世人,好德是一个后天不断努力学习、修养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成,才能如好色那样成为一种类本能的反应。从好德与好色的难易程度看,孔子的感慨永不会过时。对此,也不必失落,不必愤世嫉俗。

15·13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解: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不能称职而窃取官位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的贤能,却不能给他职位。”

孔子对在高位的统治者要求极高,其中,选拔人才、推荐人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在这儿,臧文仲作为一名高官,明知柳下惠的贤能,却不能选拔出来给予职位,孔子便骂他是窃位者。

15·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解:孔子说:“对自己批评重对别人批评轻,那么就可以远离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了。”

这是在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辩证关系,有着对一般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孔子认为,自我批评严厉一些,对别人的批评轻一些,一事当前,先找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么就能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从而可以搞好团结。先作自我批评再作批评,效果才会比较好。

15·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解: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孔子玩了个文字游戏,但却是对一种现象的尖锐批评。有一种人遇事无谋,不曾问个怎么办,全凭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说大话,这种人最后的结果大约都是失败。对于这种人,孔子幽默地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在近似玩笑的话中,孔子讲的是生于忧患的大道理,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孔子并不总是板着脸教训别人,而是可以轻松地教育别人。这一节证明孔子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后世儒生所塑造的那一个道貌岸然的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仗有一个原则,决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战前多问几个“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