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8)|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2021-08-25 13:57:0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解: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到处奔波劝世呢?这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回答说:“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些顽固不通的人。”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主张,确实是风尘仆仆、奔波劳累。他有时被围,有时受穷,有时迷路,有时被叫作丧家狗;有挨饿的时候、有灰心的时候、有寄人篱下的时候,但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当时的隐士微生亩的注意,于是便讽刺孔子这样到处给人讲,也是在卖弄自己的口才。这可是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别忘了孔子可是一个讨厌卖弄口舌的人。但孔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高度自信,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卖弄口舌之人,而是痛恨世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所以要反复地讲,不计奔波劳累。

14·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解:孔子说:“称千里马为骥,并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德性。”

这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千里马常有,而被称作骥,说明其野性已被驯化,能够很好地为人类所用,是在其力气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些价值。孔子对于人才也是持这样的观点,要求德才兼备。

14·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有人问:“用恩惠来报答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用仇怨来报答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孔子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是中庸之道。以德报怨不是中庸之道,有什么东西过来直接用什么东西还回去才是中庸之道,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单从个人的修养看,以德报怨不失为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如果从社会这一系统看,以德报怨将会打击为德之行为、鼓励为怨之行为、最终让社会的道德水平降低。对于社会,用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不清的,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才会获得比较清晰的结论。以德报德才能劝民向善,以怨报怨才能惩民为恶。孔子思想平实,不唱高调,他在这里的思想其实比其他思想流派高了一个维度。

14·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解:修身养性那是为己之学,并不求外人去知,但治国平天下之学就需要去宣传、推广,就需要别人去了解、接受,理论掌握群众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孔子不但有内圣之学,还有外王之学。对于自己的外王之学,他风尘仆仆地在各国推广,但接受的人不多,对此他是有抱怨的,甚至还有些愤恨:“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这儿,他是对自己的处境有所埋怨的,孔子说:“没有人会知道我了!”子贡说:“为什么会没有人知道你?”孔子说:“不埋怨老天,不怪罪别人。在下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向上却能通达一些普遍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老天了。”孔子发的这个牢骚,确实是知识分子的牢骚。他一方面埋怨没有人理解自己、用自己,一方面又宽慰自己说,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从特殊到一般,做一些学理上的研究也不错。今天一些知识分子似乎也有这种说法。

14·38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解:公伯寮向季孙诽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说:“季孙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还能把这个坏人杀死在街头示众。”孔子说:“我的思想将要实现,这是命运;我的主张将不能实现,这也是命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命运怎么样呢?”

命在孔子那儿多是一种心理安慰,他并非被动地认命,而是更看重人的主观努力。他这儿完全认命也是为了劝架,要避免一场街头流血事件,但说法过于消极,实际上隐含着现代思想家鲁迅所批评的“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