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5)|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其大处

2021-08-04 14:30:1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解:孔子说:“臧武仲出奔到齐国前,凭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后人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是不相信的。”

孔子有君君、臣臣的思想,在自己的采邑对君主提条件,在他看来,有些要挟的意味。

14·16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解: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晋文公与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两大霸主,他们虽称霸,但都在名义上拥护周天子。不过,齐桓公尊王,还是实实在在的;而晋文公就不完全如此了,他为了招集诸侯在河阳会盟,曾经把周天子也召到了河阳,这就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这对于怀抱恢复周礼理想的孔子而言,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14·1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解: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父召忽因此自杀,但他的另一位师父管仲却活着。”接着问:“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会盟,不用战争取得了和平,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管仲在私德上有许多不好的地方,但孔子评价人却更看其大处。在这儿,尽管管仲没有愚忠于他侍奉的公子纠,却能跳出个人的局限,而尽忠于国家大事。正是因为他卓越的才能得到发挥,他才帮助齐桓公从政治上解决了诸侯间的战争,使人民得到了和平,使周天子受到了天下的尊崇。孔子认为这种政治上的大节,足以抵消管仲微不足道的私人小节,使管仲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可见孔子对人并不求全责备,后世儒者严明理欲之间的界线,对人极端苛责,其实是对孔子思想的反动。

14·18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解:子贡说:“管仲恐怕并非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能以身殉公子纠,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秩序得到匡正,老百姓到今天还受到他治理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着成为夷狄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去守一些小节小信,在山沟里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

本节与上节相连,子贡同样怀疑管仲是有仁德的人,这节孔子从文化上强调了管仲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一名政治家为了文化的存亡,要有自己的担当,而不必像小老百姓那样去守一些小信小节,对政治大局的尽忠,对文化的尽忠,要高于对君主的尽忠。

14·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解: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文子推荐和文子一起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就可以谥为‘文’了。”

谥号为“文”者,多有好学之行,文子把自己的家臣推荐到朝廷上和自己一起共事,有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解:孔子讲到卫灵公昏庸无道,康子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治理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这说明了用人所长的重要性。卫灵公虽无道,他手下用的三个人也并非是了不起的贤人,例如孔子就曾评过祝鮀是佞臣,花言巧语、能说会道,但因是用其所长,所以既使在君主无道的前提下,也保持了国家一时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