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4)|德、智、体、美、劳是对孔子“成人”的发展

2021-07-28 12:17: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4·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解:孔子说:“郑国创制一命令,先由裨谌拿出初稿,再由世叔研究并提出意见,然后由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由东里人子产在文字上加工一番。”

创制国家命令应当集思广益、严肃认真。

14·10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解:有人问子产。孔子说:“他是对老百姓有恩惠的人。”又问子西如何。孔子说:“就他呀!就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人才。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吃粗饭过活,到死也没有怨言。”

孔子评点了当时三个政治人物,认为管仲最有水平,管仲处理了伯氏,但能开诚心、布公道,所以被处理的人到死对此也没有怨言。这一境界,后来诸葛亮达到过。

14·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解: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做到;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孔子这样讲,恐怕是符合当时实际的。那时的富人大约还讲点君子精神,因此还有点风度。但很多时候,这句话并不能一概而论。贫穷而没有怨恨的人也不少,他们日子过得不好,但道德修养却高,安贫而乐道;而一些富贵者,尤其是暴发户,则往往以为自己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让他们不骄傲也很难。

14·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解:孔子说:“孟公绰若是叫他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则十分合适,但却不适合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孟公绰是清心寡欲的贤人,在大国的一些岗位上做个闲职是可以的,但如果在一个小国处理政务,直接面对基层,这样的性格就不一定能应付得了、耐得住烦。

14·1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子路问怎样的人才是充分成长的人、完人。孔子回答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礼乐的文采修养,也就可以说是个完人了。”子路听了后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一定要这样?看到利益能思考合义不合义;遇到危险肯付出自己的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状态却并不忘记人生的承诺,也就可以算作完人了。”

一个人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需要有多方面的发展。孔子提出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智、廉、勇、艺,再加上礼乐修养。子路提出的要求要低一些,包括义、勇、信三方面,这和他本人的性格也十分吻合。我们今天提一个人要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涵盖了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要比孔子和子路的要求更高。

14·14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解: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的为人说:“是真的吗?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公明贾回答说:“这是报告的人讲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恶他说话;高兴了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按公明贾的讲法,公叔文子已达到了“时中”的人生境界,说话做事、快乐与否、取舍把握等都达到了化境,与道为一。正因为这样,他做什么事,别人都不会厌烦。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一切都做得恰如其分,发而皆中节,在孔子的人物评价标准中,非君子以上人格难以达到,因此孔子最后表示一些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