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0)|孔子不会和“平庸之恶”者交朋友

2021-06-30 15:00:3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解:孔子说:“得不到和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友,就一定和狂者、洁者结交!狂者锐意进取,洁者对不好的事有所不为。”

世界上中行之人少有,狂者、洁者也不多。中行之人近乎完人,没有什么毛病。狂者与洁者尽管各有毛病,但他们仍不失其鲜明性格,不失其真性情。除了这三种人,世上更多的或许是平庸之人。平庸之人无是非、无特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们没有真诚的原则,去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都是一种机械的行动,而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既没有锐意进取,又没有有所不为,更不要说有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了。在善的裹挟下,他们可以做很多善事,但当他们去为恶时,也会毫无心理负担。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就是对这种人的描述,孔子绝对不会和这种人交朋友。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解:孔子说:“南边的人有句话:‘人如果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这话说得好啊!”《易经》上有爻辞说:“没有持之以恒的品格,总会招至羞辱。”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没有恒心就不必去占卜了。”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经》第三十二卦《恒》卦的爻辞,“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不能持之以恒,难免招来耻辱,占卜的结果是小有遗憾。”古人占卜有专人负责,要持之以恒地每天坚持做下去,才能有好的预测结果,否则就可能被打脸。孔子引用这句话和南人的俗语,意在强调恒心的重要性。这大约是在鼓励其学生们在学习上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半途而废。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理。

此外,此节也证明了孔子对《易经》确实是熟悉的,可以随口引用其中的爻辞。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孔子说:“君子和谐团结却不要求人人一样,小人要求人人一样却不团结和谐。”

在这里,君子可看作是有个人修养、道德境界高的人,而小人则可看作是欠缺个人修养、道德境界不高的人。君子有修养能够在人群中保持团结和谐,但又不必要求人人都一样。君子承认每个人的特殊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认可人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君子包容、协调,使人群保持和谐。而小人无修养,不能包容人,要求所有人都整齐划一,抹杀他们的个性,不承认每个人的特殊性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表面上看,似乎人人一致,如同一个人,其实是让矛盾在私底下潜行,造成人群的不和谐、不团结。

以不同求和,终能和;以同求和,最后会不和。不但做人如此,对待文化也是这样。费孝通先生对待文化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在文化上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解:子贡问孔子:“一乡的人都说他好,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一乡的人都说他不好,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不如一乡的好人都说他好,一乡的坏人都说他不好。”

孔子反对“乡愿”,反对好好先生。因此他对人的评价客观而理性。他主要是看一个人的德行与品格,而并不在意对他评价的人数多寡,真理并不由人的多少而决定。一个所有人都说好的人,只能说是一个老好人,一个坏人都说好的人,只能说是一个无原则的人。

孔子这一讲法,对现代社会很有启发意义。现代社会重视民意、重视民主,但以孔子的思路分析之,这里面是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的。所以,在民主的旗号下,希特勒被选上了台;还有的国家,反智主义盛行,就选出了反智主义的总统。要重视民意,但也应区分好的民意与坏的民意,不能被民意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