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79)|知识分子要知耻

2021-06-23 14:55:4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解:叶公问政治如何搞。孔子回答他:“使近处的人喜悦,使远处的人来依归。”

儒家政治不搞霸道,他们更希望以德服人,使远近的人都能心悦诚服、自愿追随。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子夏做莒父这一地方的长官,向孔子求教如何去施政。孔子告诉他:“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小利。贪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容易急功近利。孔子就是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推动一些政策要有历史耐心,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否则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同时要注意打基础、谋长远、谋大局,不因一时、一地的小利益,而放弃了大事。孔子的建议到今天仍有价值。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解: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去揭发。”孔子说:“我们这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坦白直率就在这里面了。”

孔子思想重视孝、重视慈,讲究父慈子孝,所以在这里便出现了一种极端情况,不再讲究是非,不再讲究法规。这显然是违背一个良好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的,因此尽管孔子、后来的孟子都提倡,却并没有获得后世儒家的宣扬和实践。后世儒家更多提倡的是大义灭亲,忠孝不能两全,这是更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家庭成员之间讲究温情是没有错的,但如果推向极端,就成了极端家庭主义、狭隘家庭主义,就是有害的,就是应当反对的,如同今天人们对于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对于狭隘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的态度一样。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解: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说:“平日在家生活起居态度要端正庄严,在外面工作做事情要严肃认真,与别人交往要忠诚信实。这几种品德,纵使到了没有文化的野蛮之地,也是不可丢弃的。”

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仁应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见之于行动,才是真正的仁。孔子在这里,将仁体现在居家生活、出门做事、与人交往三个方面,可以说已涵盖了人生的各个向度。孔子认为在这几个向度实现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为仁而仁。到了没有开化的野蛮之地,那里的人们都可能不会以仁的态度对待自己。那自己应该如何做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不管别人如何,我们这几方面的道德都不能丢掉。行仁由己,有一种不受外界左右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解:子贡问:“怎样才可算作知识分子?”孔子说:“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作知识分子了。”子贡问:“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子贡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出的话必说到做到,行为必坚决果断,就像嘣嘣响的石头子不改变。这是一般的普通人,但也可以算作次一等的。”子贡进一步问:“现在执政的诸公怎么样?”孔子鄙夷地回答:“咳!这些器识狭小的人,又何足挂齿呢?”

毛泽东年轻时“粪土当年万户侯”,就有孔子的气度;明末大儒顾炎武自我期许“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出自《论语》第十二《颜渊》篇,“行己有耻”即出自此节,表现了一位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