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74)|知人善任,用好关键少数

2021-05-19 13:57: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解:子张问:“一名知识分子怎么样才可以称作充分实现自我呢?”孔子反问:“你所说的充分实现自我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家做事时一定很有名望,在大夫家做事时一定很有名望。”孔子回答说:“这是个人名声,不是实现自我。那些充分实现自我的人,品质上正直而又讲究信义,能够尊重别人,善于分析别人的话语,观察他们的脸色,考虑别人时自己总是谦虚处下,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样的人在为国家做事时可以不断修养充分实现自我,在为大夫家做事时可以不断修养充分实现自我。那些所谓有名声的人,表面上爱好仁德,而私底下的行为却违背仁德,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这样的人,为国家做事时一定会骗取名声,为大夫家做事时也一定会骗取名声。”

本节中“达”的意思,不是发达、发迹,不是通达、达观,也不是闻达、练达等意,那样就与“闻”没有多少区别了。这儿的“达”是一种由内到外不断实现出来的意思,因此取自我实现之意,古今许多注家,对“闻”与“达”不作解释,讲来讲去,也让人抓不到头脑。

一个人在世上做事,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修养自己的道德,从而充分实现自我,而不是去挣得名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一思想应是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相融贯的。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解: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孔子:“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德行,怎样去除自身的邪念,怎样辨别自己行为的是非。”孔子回答说:“问得好!首先付出劳动然后再收获,不就是提高自己德行了吗?纠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盯着去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在消除自身邪念吗?好发脾气,火气上来,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亲,不就是不辨是非的迷惑吗?”同样的问题,孔子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因材施教。

12·22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解: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爱人。”问智慧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识别人。”樊迟对此未能理解透彻。孔子进一步解释说:“识别出人,把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之上,就能使歪邪的人也变得正直。”樊迟出来,见了子夏,问道:“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他说,‘把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之上,就能使歪邪的人也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回答说:“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啊!舜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把皋陶放在上面,不仁者之不仁就远去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把伊尹放在上面,不仁者之不仁就远去了。”

知人善任,用好关键少数,是大智慧。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解:子贡问对待朋友的办法。孔子说:“忠心劝告并且善意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孔子对于朋友之间的人际边界的认识很清楚,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到今天依然如此。甚至兄弟姊妹间亦然。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解: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会聚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一个人成长很重要,朋友之间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夹持,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就不会孤独、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