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69)|人生境界全在于修养

2021-04-07 14:07: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颜渊篇第十二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颜渊问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天下人一旦都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行都合于礼,天下就可复归于仁了。行仁全靠自己,还靠别人吗?”颜渊问:“请问其中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东西不要看,不合礼的东西不要听,不合礼的话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个人虽然迟钝,请老师看我照这些条目去做吧!”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是孔子的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做法上强调了四条戒律,这都不是袖手谈心性,而是切切实实的修养功夫。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仲弓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去工作好像要接待重要的宾客,役使老百姓好像要去承担大的祭礼。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外面工作时自己没有怨恨,在家休息时也没有怨恨。”仲弓听了回答说:“冉雍我个人虽然迟钝,请老师看我照这些条目去做吧!”

颜渊问仁和仲弓问仁,孔子总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予以解答,这体现了孔子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化的思维方式。仲弓大约不像颜回那样在陋巷里修行,而是要出去工作,因此孔子主要对他讲仁如何落实到工作上,这就需要对从事的工作、治理的人民有一种敬畏之心,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需要时常反思自己,以同理心对待工作和人民,不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老百姓,同时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无论在外在家都不要怨恨别人。这是很高的标准。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解:司马牛问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他说:“做到仁的人,说话都一忍再忍,不轻易说出口。”司马牛接着问:“忍着不轻易说话,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能不忍着不轻易说话吗?”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司马牛话很多而又急于表态。这就造成了说到做不到的情况。孔子谈仁,正是由此而发。仁在孔子那里是一个普遍性概念,但并没有逻辑清晰的定义,孔子总是结合着生活世界中的具体情景而予以不同的解说,各个解说间又有极大的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孔子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的原因。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解:司马牛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内心里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己反省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所以大多数人心中常常扰扰不宁,无着无落,心没有个安稳的地方,收得紧、不舒坦。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将此视为人生之本质存在状态,称之为“畏”。如果能够摆脱这种状态,不忧不惧、坦坦荡荡,以孔子的看法就是修养成君子了。从人作为一个有着生理、心理、精神的三层结构的系统存在者来说,要想心理层面表现得安闲、宽舒、无忧无惧,那么需要饱满的精神世界作为支撑和涵养。饱满的精神世界,需要在实践和学习中加以养成,这是一个着实用修养功夫的过程,内省不疚即是对此的一个检验,行得好、学得好,从量变到质变,精神世界一旦足够高远、足够辽阔、足够饱满,万事万物便成了太空中的浮云一点,那么便无物可以扰心了,此时心理层面就会水波不起、无忧无惧。孟子自称他通过“集义”、通过养成“浩然之气”而达到“四十不动心”的状态,是这一修养过程的一个极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