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67)|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法

2021-03-24 14:59:4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解:季氏已经比周公还要富了,而冉求却还为他搜刮、聚敛,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这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

孔子反对统治者过分剥削、聚敛。《大学》中讲:“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统治者的过分聚敛,终会失去人心。这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冉求学习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却不能在实践中将这种思想体现出来,引来孔子极大不满,以至于要跟他断绝师徒关系。

在孔子的弟子中,经常受到讥讽批评的是子路,被骂得最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宰我,“朽木不可雕也”,另一个就是冉有(求),“非吾徒也”。但在孔门十哲中,这三人赫然在列,冉有和子路是政事优秀生,宰我是言语优秀生,很有意思。

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解:孔子对弟子们的评语。他先点评了四个学生,然后又重点点评了颜回和子贡,并对他们的不同结果有所感慨。六名学生都直呼其名,很是老师的语气。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说:“颜回差不多了吧,可是又经常穷得叮当响。端木赐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都能猜中。”从性格上来讲,高柴与曾参,都属于不及中道之类,而子张、子路则属于超过中道之类,过犹不及,都有些偏。孔子认为颜回差不多达到中道的标准了,听天由命、安贫乐道,但他经常穷得要死,而子贡尽管比颜回差一些,但他不信命,积极做投机生意,却发了财,比颜回的物质生活好不少。最好的修养却没有最大的幸福,德福不统一,是中外许多人生哲学的难题,孔子也没有解决。

11·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解:子张问使人变好的方法。孔子说:“不跟着脚步走,也就不能进入室内。”一个人跟着圣贤的脚步走才能登堂入室、成圣成贤。跟着榜样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好方法。当年王阳明被发配贵州龙场,在千难万险中,他常常在内心中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面对人生的困惑,他设想圣人在这种境况下将会如何做,从而为自己找到答案。正是因为以圣人为榜样,他最终才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主张,这就是践圣人迹而登堂入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选好自己的榜样,将会让自己有百折不回的勇气,而且能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

11·20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解:孔子说:“总是称赞忠厚笃实的人,要看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装模作样的?”孔子教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些表面上忠厚笃实的人,可能是真君子,也可能是伪君子。

11·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回答:“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回答说:“冉求这个人性格上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努力向前;仲由这个人性格鲁莽一个人有两个人的胆大,所以我让他沉一沉别着急。”孔子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在这里可以看到他针对弟子的性格不同,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正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