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61)|在日常言行中体悟孔子思想

2021-01-27 15:23:3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乡党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解:孔子在老家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但他到了宗庙、朝廷里,就能言善辩,说话流畅而明白,只是说得很谨慎。

儒家讲求知行合一,讲求读书变化气质,讲求身、心、神的统一。在《乡党》篇中,不同于《论语》的其他篇章,全篇没有对话,只是描写孔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举止,包括如何说话、待客、上朝、执圭、享礼、穿衣、饮食、迎来送往、朋友交际、与国君见面等等,都是个人的小节。这些小节的记录对于《论语》一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人体会到孔子的思想如何改变了其行止,而其行止又如何反映了其思想。可见《论语》的编纂者是有着良苦用心的。

这节,同样是说孔子在父兄宗族间是谦卑逊顺的,而对于礼法政事则是明辨是非、结论谨慎,体现了孔子尊老、入世等方面的思想。只要结合着孔子的思想,在本章总能体会到孔子一言一行背后的精神世界。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解:孔子在朝廷上,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国君在的时候,有些敬畏的样子,又有些从容的风度。

孔子与不同的同事交往,分寸把握得很好,很符合中庸之道,对人的心理有很微妙的把握。例如,在国君面前,如果放肆、不敬畏,不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精神,也会让国君不高兴;但是如果唯唯诺诺,在国君面前大气不敢喘,不符合儒家对臣子在人格上独立不依的要求,也会让国君轻视,所以孔子采取的是一种很中道的行为方式,既不会让国君不高兴又不会让国君轻视,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理想。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解:君王召他去接待外国宾客,他面色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左右拱手、作揖,衣服前后飘动,都很整齐。他快步走向宾客时,衣服就如鸟儿舒展翅膀的样子。宾客走后,他一定向君王汇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对客人礼数周到,做完事后即回复,孔子那时已做得很好了。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解:对孔子上朝与退朝的描述。

他走进君王办公的大厅,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门的中间,过门时,不踩到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时,面色庄重,脚步加快的样子,说话也好似中气不足。提起衣服下摆往堂上走,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屏声静气。从公门出来,走下一级台阶,面色便放松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急速地向前走几步,就好像鸟儿舒展翅膀的样子。回到自己等待进公门的位置,又是一副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解:这是孔子代表国君出使国外的仪容的描述。

孔子出使到国外去,在举行的典礼上,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拿不动似的。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庄重战战兢兢的样子。用紧凑的小细步行走,好像走在很狭窄的东西上。献礼时,满脸愉快的神色。典礼完后,用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见面时,就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孔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公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