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59)|人是可以被消灭的,但永远不可以被打败

2021-01-13 14:59:3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解:孔子说:“庄稼长出了苗却不开花吐穗,这种情况是有的!开花吐穗了却不能结出果实,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孔子在感叹庄稼有生而不能育成者,以此而激励人要始终保持着成长状态,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能被打断,有时是非常让人伤感的。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解:孔子说:“青年人是可敬畏的,(只要他们勤于学习)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取得的成果不如现在的我呢?(但是如果他们荒废了时日)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闻道,这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年轻是一个人的本钱,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但是年轻却又是不可任意挥霍的,庄稼长出来不开花的有,开了花不结果的也有,年轻只是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果,但并非必然取得更大的成果。如果不能抓住机会不断闻大道、长才干,到了四五十岁还两手空空,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鲁迅一开始相信进化论,以为年轻就是好的,今胜于古,年轻人胜过年老的,结果发现太机械了,受了许多年轻人的骗。还是孔子这句话讲得辩证。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解:孔子说:“严肃而合乎规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能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自己意思的话,能不高兴吗?能分析真伪才可贵。只知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服从实际不改,那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有的人知道自己的不对,听到别人的批评,就表示接受,一副顺从的样子,但过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仍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人总喜欢听好话,别人一拍,自己就高兴,对于这好话缺乏分析,不知道到底符合不符合实际。孔子认为这两种人永远不会有出息。但是阳奉阴违、喜欢听好话的人却大有人在,对此孔子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到现在也绝不了迹。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有了过失,不忌惮去改正。”这句与《学而》篇第8则后面的三句重出,不知原因为何。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孔子说:“可以夺去三军的主帅,但却不能夺去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这是一句有着金石之气的名言,激励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西方文化中也有这样的精神,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名著《老人与海》中,就有这样的名言:“人是可以被消灭的,但永远不可以被打败!”可以说与孔子这句话息息相通。人是很脆弱的,外界环境的许多东西都不可能操之在我,都可能给人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人外在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剥夺的;但是人内在的理想、意志等却是操之在我的,只要想坚持,却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剥夺的。外界可以杀死一个人,但也无法让他放弃自己的理想、意志等。凡是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也要坚持理想者,都是不可夺志的人。“文革”时期,面对批判自己、要求自己放弃理想的人,梁漱溟先生的回答就是这句话,他也正是用这句话支持着自己度过了一个动乱的年代,在孤独中默默地坚守。

但是,也应看到另一面。尽管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现实性,现实中被人夺志的事并不鲜见,真正能做到这一点,还在于要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