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53)|儒家的无为而治

2020-12-02 16:33:0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孔子说:“不在那个具体的职位上,便不要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具体的政务操作。”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要有使命感、责任感,但有使命感、责任感是要尽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而并非去直接插手政务,孔子在此表达了一个极好的分寸感。那么,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是要研究真理,得出一些抽象的、具有一般性的结论,而非直接陷于具体的利益和事物之中,那样反而会影响自己知识的中立性、客观性。所以,当哀公向孔子问政的时候,他只说把正直的人选拔上来,而并不说谁正直。当景公向其征求治国理政的原则时,他只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并不讲谁谁应当如何做。孔子知道,把这些抽象原则用之于政务时,还要有对实际的详尽理解。后世知识分子没有践行好这句话,学问没有做好,插手政务,也把政事搞得一团糟,有的还引来大祸。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解:孔子非常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重视音乐教育。他本人也懂音乐,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鉴赏水平。他说:“当太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尾演奏《关雎》之曲的时候,满耳朵都是美妙的音乐!”孔子在音乐中十分陶醉。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解:孔子说:“一个人狂妄而又不直率,幼稚而又不诚恳,没有本事却又不讲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该怎么办。”人们现在批评一类人,说他们没有本事却又人品不好,就是孔子讲的这种状况。一个人没有本事又没有修养,那么他就会自作聪明、无知妄为,到最后很可能会跌一个大跟头。

8·17子曰:“学犹不及,犹恐失之。”

解:孔子介绍了一种学习的正确态度。他说:“学习时就像追逐什么东西,生怕赶不上,学到手后,又生怕丢掉了。”总之,学习就要勤勤恳恳,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放松。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解:孔子说:“舜和禹真是伟大啊,他们得有天下却能无为而治!”孔子对三代政治的推崇,一是因为其实行禅让制,一是因为其无为而治。儒家的无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同,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上,其有为有三方面,首先君主本人要修身以德,“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则是选贤与能,各负其责;第三,君主要宽洪简重,不去干涉属下的正常工作,又要容忍属下的一些缺点。孔子认为舜禹的治理达到了这种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因此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他们做到了上面的三条,因此就不必事必躬亲,而是可以无为而治了。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解:孔子对尧的称赞。他说:“尧帝真是伟大啊!形象高大!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与天一致!他的恩惠真是广博!老百姓都不知道怎样去称赞他。他成就的功业伟大,他制定的礼仪制度美好!”这体现孔子天道、人道相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尧做到了,所以伟大。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解:舜有有才能的臣子五人而达到了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有治理才能的臣子十人。”孔子对此评价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从尧舜的时代到周武王说这话的时候,人才最盛。(舜也就五人而已,)周武王手下的十人之中,还有一人是妇女,所以只能算是有九人。周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是无为而治,这无为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上,其中选贤任能是君主有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就是孔子用历史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选贤任能很不易,英明如舜也就得五人而已,威武如周武王也不过十人而已,还有一人是妇女,孔子轻视妇女,认为也就九人而已。但是人才难得,即使得了这么几个人,也就足以使天下大治了,尤其是周,九个人已可说是人才济济了,做到了天下三分有其二,但绝不恃才而傲,当商朝还没有败坏到极点时,仍忠心服从它,表现了很高的政治品德。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解:孔子说:“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自己吃得很差却在祭祀鬼神时食物很丰盛;自己穿得很差却把祭祀时的衣服做得很华美;自己住得很差却把人力物力财力完全用在老百姓的农田水利上。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孔子认为禹近乎完美了,他的完美表现在他作为君主的勤俭节约上。勤俭节约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把力量用在重要的文化、民生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