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44)|审美境界有大乐

2020-09-09 14:17: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财富并非想求就能得到的,个人的出身要比努力更重要。孔子对此是不满的,因此他说:“如果财富想追求就可以得到的话,就是拿着鞭子做市场上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不是想追求就能求到的,那我还是干我想干的吧。”孔子一方面批评了获得财富的不公,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态度,反正发不了财,就静下心来死心塌地地搞自己的文化事业吧。文化人搞文化发财难,不唯现在,孔子那时就如此了。既然想从事文化事业,就不要先急着发大财。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解:孔子所小心谨慎的事情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斋戒是祭祀前的必备功课,其实是通过一种外在条件改变从而达成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改变。只有这种内在超越的精神真正建构起来了,祭祀才有了实在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游戏而已,是虚伪的作戏。斋戒在孔子所谨慎的事情中排在第一位,说明孔子对精神世界、对信仰世界的重视。失去了精神、失去了信仰,人作为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系统存在便是不健全的了。

对战争和疾病小心谨慎好理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理,战争搞不好不但会死人而且会亡国、会失地,所以不能不小心,毛主席用兵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这个意思。个人得病,关乎生死、关乎生活、工作等等,也不能不小心,如果是公共传染疾病的话,抗病亦如打仗,既关乎个人生死亦关乎国家存亡。

可见,孔子所小心谨慎的都是大事情。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解: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的《韶》乐,沉浸于音乐的美妙之中,很长时间没有尝出肉的味道。他感慨说:“想不到音乐之美可以让人达到这种境界。”孔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了审美境界的巨大力量。

前面多次讲到,人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存在。哲学史上对于人的自由、幸福、同一性等产生诸多悖论,根本原因就在于以还原论的方式研究人,最终把人看作某种单一的存在者,而没有把人看作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者。从最基本的经验来看,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系统存在者,一元是指不可分割的整体,两面是指有灵与肉两面,三层是指这一整体起码有身体、心理、精神三个层次的子系统,五维是指可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来看这一系统存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并不足以反映人这一存在者的丰富性,但可以避免把人过于简化所产生的悖论,像人是机器、人是思维、人是肉体等等都是哲学史上的著名的还原论式的简化。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人可有三层境界,重视肉体层面的欲求境界,重视心理层面的理智境界,重视精神层面的精神境界。欲求境界是肉欲的、自私的满足,理智境界是算计的、自利的满足,精神境界是超越的、自由的满足。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都是在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是精神境界里的真理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孔子在这里高扬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音乐的审美之中完全忘记了欲求的境界,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主流的要求,一般来讲,作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然作为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也并非可以完全忽视欲求境界、理智境界,否则精神境界也就无所附着。人应辩证地对待自己的身、心、神三层,在生活世界里身、心、神三修,让身、心、神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系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