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42)|一生的奋斗与暮年的无奈

2020-08-26 13:58:1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解: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要恢复周公之治,他年轻的时候为此而心中充满着不竭的动力,因此睡梦中都经常梦到周公,可谓念兹在兹。他年老以后,尽管为此而风尘仆仆,但当世的君主并没有人愿意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他的理智也告诉他理想的破灭,因此孔子便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经常梦到周公。一生的奋斗与暮年的无奈,是世界上许多英雄豪杰无法摆脱的痛苦。孔子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他的感慨:“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有梦到周公了!”时间永不停息,或大或小,大约每个人都会有孔子类似的心境。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解:孔子表达了一个人要想成长进步所要做到的四个方面:首先要志于道,一个人的志向要在道上。立志就是要先立其大者,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或是志向很猥琐,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孔子要求志向要在道上,志于求道、行道,这里的道,他没讲具体内容,但从其话语的体系而言,应是指宇宙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等等而言,要立志于求这些道,并以这些道为原则而工作、生活等等;其次要以德为根据,德即德行,是善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那么一个志于道的人要以此为根据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第三要以仁为依靠,仁即仁爱,体现了对别人的爱、关系的和谐等,这是一种情感价值,也就是说不光有道德理性,还要有道德情感;第四要游心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道、德、仁的养成并不断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也要有一些手段,孔子以为这些手段就在六艺,一个人在游心六艺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实现道、德、仁的境界。可以看出,这四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孔子当年招生可以做广告的话,这四句话就是孔门教育的一句很好的广告词。孔子用了一个“游”字,把学习的快乐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很懂得教育方法,以此培养人的学习兴趣。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解:当孔子的学生很简单,他说:“只要能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以上的见面礼,我就没有不教诲的。”据考证,十条干肉是古代初次见面的薄礼,而只要有这种象征性的礼节,孔子就认可其成为孔门学生。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是真正革命性的,十分了不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师道尊严并未十分强调,他似乎收下礼物,学生就可以跟着他自由学习了,师生之间关系是简单、平等的。后世搞出来的那一套师道尊严的仪式,繁琐的拜见礼,无限地放大老师的权力等等,在孔子这儿并没有一点儿踪影,孔子似乎也不喜欢这么干。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成为孔子的学生很简单,那么他的学生自然就很多了,这些学生的基础与水平有很大不同,肯定不能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于是孔子就总结出了他的教学方法,说:“对待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方,他却不能将其余三方推知出来,便不再继续教他新知识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自觉性和特点,一方面他等待学生学习达到突破的极限时,才去点拨学生以收到最好效果;另一面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并不急于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而是等他们把已有的知识掌握熟练能灵活运用了,才会去教给他们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