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34)|与其给富人锦上添花,不如给穷人雪中送炭

2020-07-01 13:43:4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解: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做使者,冉有请求孔子顺道给他母亲送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加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八十石。孔子听说后,批评冉有说:“公西华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应周济急需的穷人家,不会去帮富人富上加富。”

此节讲了孔子的一个重要的助人思想。那就是,与其给富人锦上添花,不如给穷人雪中送炭。这个思想已经与现代商业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了。现代商业社会的经营理念基本上是只为有钱人服务,如果是穷人是没有人想到的。如银行就只贷款给有信用的有钱人,对于穷人则避之唯恐不及。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解:孔子的学生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的报酬是小米九百,原思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了,就给你家乡贫穷的邻里吧!”

这一节,接着上一节是一个对比,体现了孔子周急不继富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孔子的一个一贯思想,即:一个人如果付出了劳动或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一定的物质报酬,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得到良性的发展。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解:孔子谈到冉雍,评价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如此优秀,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但是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不用吗?”

这是孔子用牛做譬如来称赞冉雍,体现了孔子不以出身、门第,而只以个人的品德、才能来评价人的思想。冉雍出身低贱,家里很穷,就如同一头普通的耕牛产下的牛犊,但这牛犊周身的毛是最尊贵的红色,角也长得漂亮周正。尽管耕牛不配用作祭祀,但它产下如此优秀的牛犊,即使人不想用这牛犊作祭祀品,山川之神也是舍不得不用的。同理,冉雍德才兼备、可使南面,是金子早晚会闪光的。这是孔子对冉雍极高的评价,在《论语》中,孔子讲到冉雍时全是夸奖,也可见孔子对冉雍这个平民子弟的喜欢。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解: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他认为颜回的心能够三个月不离开仁德,其他学生只是短时间偶尔能达到仁德的境界。

孔子认为一个人修养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仁。一方面孔子认为达到仁的目标并不难,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就看你想不想这样做了;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要做到仁又很难,许多人做了许多好事,但孔子并不认可他们达到了仁的目标。在这里孔子表扬颜回,是从达到仁的目标很难这一方面讲的即使像颜回这么优秀的学生,能够三个月不离开仁已经很难得了。

仁是一种精神境界,从人的基本存在(元在)结构看,每个人都有构建此精神境界的潜能。每个人都是一个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系统存在本体,这一人的元在系统具有身、心、神三层结构,对儒家而言仁只是神层的内容,人有神层这一结构,充实上仁的内容并不难;但这一充实的过程却需要实实在在地用功夫,这是一个不断磨炼、修养的过程,把仁这一精神境界建立起来,并使心时时处处在这精神境界的约束之下,这又是很难的。身本身会受到美食美色自然欲望的诱惑,心本身会受到功名利禄等社会欲望的诱惑,使这些诱惑受到精神世界的节制,三月不违仁,进而终身不违仁,对于人而言这确实需要每天的努力,而一旦实现,也会有着别样的幸福。